《早春》

时间: 2025-01-10 22:12:09

寂寂重寂寂,出门春草齐。

晚芳犹着树,江涨欲平溪。

山暝有时雨,村深何处鸡。

远山缘底恨,故作傍人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寂寂重寂寂,出门春草齐。
晚芳犹着树,江涨欲平溪。
山暝有时雨,村深何处鸡。
远山缘底恨,故作傍人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早春的景象,白话文意译为:
在寂静的早春,我走出家门,发现春草已齐。傍晚时分,花香仍然萦绕在树上,河水上涨,快要与溪平齐。山中偶尔下起细雨,村子深处不知何处有鸡鸣。远山似乎带着些许怨恨,我却故作低沉,仿佛在旁人面前不愿意显露自己的情感。

注释:

  • 寂寂:形容静寂无声。
  • 重寂寂:加强寂静的程度。
  • 晚芳:指傍晚时分的花香。
  • 江涨:江水上涨。
  • 平溪:与溪水持平。
  • 山暝:山中的幽暗时分。
  • 何处鸡:不知何处有鸡鸣声。
  • 缘底恨:因远山而生怨恨。
  • 故作傍人低:故意装作低沉的样子,似乎不愿表现出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激,金朝人,字子游,号东篱,历任官职,涉猎诗文,风格清新自然。他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早春》创作于春季,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与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内心的孤独与思索。金朝时期,社会动荡,诗人以春天的美景为背景,抒发个人情感。

诗歌鉴赏:

《早春》是一首充满春天气息的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气息和诗人内心的情感冲突。开头两句“寂寂重寂寂,出门春草齐”,以“寂寂”开篇,营造了一个静谧的氛围,突显了春天的生机与诗人的孤独感。春草的齐整,意味着春天的来临,也象征着新的开始,但诗人却在这种生机中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寂寞。

接下来的“晚芳犹着树,江涨欲平溪”描绘了傍晚的花香依旧缭绕在树间,江水的上涨,预示着春天的活力在不断增涨。这种生机与活力与前面的寂静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

“山暝有时雨,村深何处鸡”则通过自然现象的描绘,进一步增加了诗的层次感。雨水的滋润让春天更加丰盈,而“村深何处鸡”则引导读者思考村庄的宁静与生活的细腻,显现出一种隐秘的生活气息。

最后两句“远山缘底恨,故作傍人低”,则是情感的升华,远山的存在让诗人感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似乎在诉说着对生命的感慨与无奈。故作低沉的态度,反映出一种对外界的退避和对内心情感的掩饰。

整首诗在细腻的自然描写中,寄托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表现了春天的美好与人心的孤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寂寂重寂寂:强调了环境的安静。
  2. 出门春草齐:走出门口,看到春草已经生长得齐整,展现了春天的气息。
  3. 晚芳犹着树:傍晚时分,花香仍然留在树上,表现出春天的生机。
  4. 江涨欲平溪:江水上涨,快要与溪水平齐,暗示春天的活力。
  5. 山暝有时雨:山中偶尔下起细雨,增加了诗境的层次。
  6. 村深何处鸡:深村中不知何处传来鸡鸣声,体现了乡村的宁静。
  7. 远山缘底恨:远山似乎带着怨恨,反映了诗人的情感冲突。
  8. 故作傍人低:故意表现得低沉,暗示内心的复杂情感。

修辞手法:

  • 对仗:“江涨欲平溪”与“晚芳犹着树”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将山和水赋予情感,增加了诗的表现力。
  • 比喻:远山的“恨”隐喻诗人内心的无奈与孤独。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早春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春天的感慨,展现了人心的孤独与自然的和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草: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晚芳:代表着美好的事物与感情。
  • 江水: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 远山:隐喻诗人内心的压力与孤独。
  • 鸡鸣:乡村生活的宁静与温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寂寂重寂寂”描述了什么样的环境? A. 热闹
    B. 安静
    C. 喧嚣
    D. 繁忙

  2. “晚芳犹着树”中的“晚芳”指的是什么? A. 早晨的露水
    B. 傍晚的花香
    C. 春天的草木
    D. 夏天的果实

  3. 诗中哪个意象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A. 远山
    B. 春草
    C. 鸡鸣
    D. 江水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描绘春天的气息,但更加强调了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忧虑。
  • 李白《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使用了豪放的风格,与吴激的细腻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烈赞美。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诗词》
  • 《金朝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