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华阴》
时间: 2025-01-10 22:36:2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华阴
王昌龄
云起太华山,云山互明灭。
东峰始含景,了了见松雪。
羁人感幽栖,窅映转奇绝。
欣然忘所疲,永望吟不辍。
信宿百馀里,出关玩新月。
何意昨来心,遇物遂迁别。
人生屡如此,何以肆愉悦。
白话文翻译
云雾笼罩着太华山,云层和山峰交替显现与消失。
东边的山峰开始显露出美景,隐隐约约可见松树和雪花。
流浪在外的人感受到这幽静的栖息之地,心中浮现出奇妙的景致。
欣喜之余忘却了疲惫,久久地望着远方,吟咏不止。
今晚,我已经走了百余里,出关时欣赏到新月的美丽。
何以我心情如此变化,似乎因为遇见了这些美景而感到离别。
人生常常如此,如何才能无忧无虑地享受快乐呢?
注释
- 云起:云雾升起,形容气氛。
- 太华山:华山,陕西省的名山,象征高峻和险峻。
- 明灭:形容云山的变化,似乎在时隐时现。
- 羁人:流亡或旅居他乡的人。
- 窅映:幽深而模糊的映像。
- 愉悦:快乐、欢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号芜城,唐代著名诗人。他以边塞诗闻名于世,作品多反映壮志豪情和对边疆生活的描绘。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王昌龄旅途中,经过华阴山时,受自然风光的启发,表达了他对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感慨的思考。诗中通过对太华山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生活的深思。
诗歌鉴赏
《过华阴》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与抒发个人情感的诗作。诗中,王昌龄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太华山的云雾景象,展现了自然的变化和美丽。他以“云起太华山,云山互明灭”开篇,生动地描绘了云雾缭绕的华山,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接下来的描写透过“东峰始含景,了了见松雪”展示了山的细致景致,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诗的后半部分,王昌龄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色结合起来,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通过“羁人感幽栖”,诗人传达出一种孤独感,而“欣然忘所疲”则表现出对眼前美景的陶醉,仿佛忘却了旅途的辛劳。最后,诗人以“人生屡如此,何以肆愉悦”作结,发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叹,体现了深厚的人生哲理。
整首诗流畅自然,情感真挚,既有细腻的自然描写,又有深刻的人生感悟,充分展示了王昌龄作为唐代诗人的才华与风采。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云起太华山”:描绘华山的气氛,云雾缭绕,给人神秘感。
- “云山互明灭”:云与山交替显现,展现了自然的变化与无常。
- “羁人感幽栖”:表达了流浪者对幽静环境的感受,带有一丝孤独。
- “欣然忘所疲”:因美景而忘却旅途的疲惫,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
- “人生屡如此”:反思人生中常有的感慨与离别。
-
修辞手法:
- 诗中使用了对比(明灭的云与清晰的松雪)和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主题思想:
-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生活哲理的思考。
意象分析
- 云:象征变幻与无常,给人一种神秘感。
- 山:象征坚韧与永恒,是个体内心的寄托。
- 松雪:象征清静与高洁,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与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太华山”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四川
- B. 陕西
- C. 云南
-
“羁人”指的是?
- A. 回家的人
- B. 旅途中的人
- C. 农民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伤感
- C. 思考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但更侧重于壮志豪情。
- 而王昌龄的《过华阴》则更倾向于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兼顾自然与人生哲理。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王昌龄诗集》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