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别庞十》

时间: 2025-04-29 10:19:20

幽娟松筱径,月出寒蝉鸣。

散发卧其下,谁知孤隐情。

吟时白云合,钓处玄潭清。

琼树方杳霭,凤兮保其贞。

意思解释

山中别庞十

作者: 王昌龄 〔唐代〕

原文展示

幽娟松筱径,月出寒蝉鸣。
散发卧其下,谁知孤隐情。
吟时白云合,钓处玄潭清。
琼树方杳霭,凤兮保其贞。

白话文翻译

在幽静雅致的松竹小径上,月光洒下,寒蝉啼鸣。
我散发披肩,卧在树下,谁来了解我这孤独隐逸的情怀?
吟唱时,白云聚合,钓鱼时,水潭清澈透明。
琼树在薄雾中显得渺茫,愿那凤凰守护我的纯洁。

注释

  • 幽娟:幽静而美丽。
  • 松筱:松树和竹子,这里指松竹丛生的小径。
  • 寒蝉:冬天的蝉,象征孤独和清冷。
  • 散发:这里指披散的头发,通常代表自然和自由的状态。
  • 孤隐情:孤独隐逸的情感。
  • 琼树:美玉般的树木,象征高洁和美丽。
  • :贞洁,象征纯洁高尚的品德。

典故解析

  • 凤兮:常象征高洁的品德与理想,古代传说中的凤凰代表着吉祥与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白,号季凌,唐代著名诗人,以边塞诗闻名,风格豪放,情感真挚。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及个人情感的抒发。

创作背景

《山中别庞十》创作于王昌龄隐居之时,表现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淡泊,反映了他当时的心境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山中别庞十》以其清新脱俗的意境和深厚的情感打动人心。诗中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景象:幽静的松竹小径、明亮的月光、清晰的潭水,营造出一种清丽洒脱的氛围。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诗人自我沉醉于孤独与隐逸,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逃避与对内心宁静的渴望。

诗中“散发卧其下,谁知孤隐情”一句,展现了作者对孤独隐逸生活的感慨与无奈,仿佛在诉说着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渴望被理解的情感。而后面“吟时白云合,钓处玄潭清”则通过吟唱与钓鱼的场景,进一步强调了他对自然的依恋及心灵的宁静。最后的“琼树方杳霭,凤兮保其贞”,则以美玉般的树木和凤凰的象征,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德的追求与向往。

整首诗不仅具有优美的意境,还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展现出王昌龄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是唐代诗歌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幽娟松筱径:描绘出松竹生长的幽静小径,营造出一种优雅的自然环境。
  2. 月出寒蝉鸣:月光照耀下,寒蝉的声音增添了夜晚的宁静与清冷。
  3. 散发卧其下:诗人披散头发,卧在松下,展现出一种自然随性。
  4. 谁知孤隐情:表达了对自己孤独情感的无奈与渴望被理解。
  5. 吟时白云合:吟唱时,白云在空中聚合,形成美丽的景象。
  6. 钓处玄潭清:在清澈的潭水中钓鱼,象征着内心的平静。
  7. 琼树方杳霭:美玉般的树木在薄雾中显得朦胧。
  8. 凤兮保其贞:希望凤凰能守护自己的纯洁与高尚。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树木比作美玉,提升了自然的价值。
  • 拟人:通过“凤兮保其贞”,赋予凤凰以人性化的关怀。
  • 对仗:如“吟时白云合,钓处玄潭清”,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孤独隐逸生活的追求以及对高洁品德的向往,反映出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筱:象征高洁、坚韧的品德。
  • 月光:象征清明与智慧。
  • 寒蝉:象征孤独、清冷的情感。
  • 琼树:象征美丽与高尚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寒蝉”象征什么?
    A) 温暖 B) 孤独 C) 热闹

  2. “琼树”在诗中代表什么?
    A) 普通树木 B) 美丽与高洁 C) 枯萎的树

  3. “凤兮保其贞”中的“凤”指的是什么?
    A) 凤凰 B) 鳄鱼 C) 鸳鸯

答案

  1. B) 孤独
  2. B) 美丽与高洁
  3. A) 凤凰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王昌龄的《山中别庞十》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同样描绘了孤独与自然的结合,但王昌龄更注重个人内心的情感表达,而李白则更多展现出对历史与英雄的怀念。两者各有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诗歌风格与情感主题。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王昌龄诗集》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