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酷怜风月为多情,还到春时别恨生。
倚柱寻思倍惆怅,一场春梦不分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风月的怜惜,仿佛它们也是多情的,然而春天再次来临时,却引发了别离的怨恨。作者倚靠着柱子,沉思着倍感惆怅,仿佛经历了一场模糊不清的春梦。
注释:
- 酷怜:深切地怜惜。
- 风月:指美好的自然景色,特别是春天的风光。
- 多情:形容情感丰富,容易动情。
- 别恨:分离后的怨恨和苦楚。
- 倚柱:靠在柱子上,通常暗示一种孤独或沉思的状态。
- 惆怅:形容一种忧伤和失落的情绪。
- 春梦:春天的梦,象征着美好的、却又不真实的事物。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风月”常常与古代诗词中的情感表达人物相关联,代表了文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泌,唐代诗人,字子周,江西人。张泌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以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著称,尤其擅长描绘自然风光与人情世故。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诗人个人情感的交织,张泌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别离和遗憾的深切思考。
诗歌鉴赏:
《寄人》以细腻的情感描绘了春天的美丽与别离的苦楚,诗的开头通过“酷怜风月”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切怜惜。这里的风月不仅是自然的表现,更象征着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接着提到“还到春时别恨生”,则展示了春天的到来并未带来喜悦,反而引发了对过去别离的追忆和怨恨,反映了人们在美好时光中常常伴随的忧愁。
“倚柱寻思倍惆怅”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那种孤独而又沉思的状态,柱子成为了他思绪的寄托,展现出一种无奈的情感。诗的最后一句“一场春梦不分明”则将整首诗推向高潮,春梦的模糊不清象征着人生中许多事情的无奈与难以捉摸,传达出一种对美好而又短暂的渴望与失落。
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展现出张泌对生命与情感的独特理解,也让读者在细腻的描绘中感受到春日的温暖与生命的无常。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酷怜风月为多情:诗人对春天自然的怜惜,暗示风月也有情感。
- 还到春时别恨生:春天的来临却唤起了别离的苦恼。
- 倚柱寻思倍惆怅:诗人倚靠柱子,思绪万千,感到更加惆怅。
- 一场春梦不分明:春梦的模糊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失落。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比作梦,增强了意象的虚幻感。
- 拟人:风月被赋予情感,使自然景物更具人性化。
- 对仗:诗句中多处使用对仗的形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春天的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情感交织,表现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别离的惆怅,反映出人生的无常与对情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风月:象征自然的美好,同时也代表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
- 春时:象征着生机与希望,但也暗含了别离的苦楚。
- 柱子:作为诗人思考的依托,象征着孤独与沉思的状态。
- 春梦:象征着美好的、却又短暂而虚幻的东西,揭示了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酷怜”是什么意思? A. 深切地怜惜
B. 冷淡无情
C. 喜欢自然
D. 对人无情 -
“倚柱寻思倍惆怅”中,诗人是在做什么? A. 睡觉
B. 思考
C. 走路
D. 听歌 -
诗中提到的“春梦”象征着什么? A. 真实的梦
B. 短暂而美好的事物
C. 令人愉快的回忆
D. 未来的希望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张泌的《寄人》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表达了对离别的惆怅,但《寄人》更侧重于自然的描写与内心情感的交融,而《静夜思》则更多地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唐代诗人研究》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寄人》的情感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