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久倦川涂曲,忽此望淮圻。
波长泛淼淼,眺迥情依依。
稍觉金乌转,渐见锦帆稀。
欲知仁化洽,讴歌满路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从长途跋涉的疲惫中走出,忽然看到淮水的美丽景色。水波荡漾,视野开阔,心中情感不禁依依向往。太阳逐渐西沉,远处的船帆也变得稀疏。想要了解仁政的美好,就要高歌而归,赞美这一路的风光。
注释
- 久倦:长时间疲惫,形容行程遥远。
- 川涂曲:河流和泥土的曲折,指行走在水边的艰辛。
- 淮圻:淮水的堤岸,指的是诗人所望之处。
- 波长:水波长且连续,形容水面开阔。
- 金乌:指太阳,古代称太阳为“金乌”。
- 锦帆:华丽的船帆,象征远行的船只。
- 仁化洽:仁政的滋润与普及,指美好的政治环境。
- 讴歌:歌唱,形容对美好景色的赞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蔡允恭,唐代诗人,活跃于盛唐时期,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歌以自然景色和人文关怀见长。他的作品常展现出对社会的关注和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代,正值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作者可能在外出游历时,途经淮河,心生感慨,因而作此诗以抒发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与对自然的赞美。
诗歌鉴赏
《奉和出颍至淮应令》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相结合的诗作。诗人在长途跋涉的疲惫感中,突然被淮水的美丽景象所吸引,情感也随之涌动。全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为生动,开篇“久倦川涂曲”,直接点明了诗人的身心状态,随后“忽此望淮圻”的转折,暗示了景色带来的心灵慰藉。波长、淼淼的描写使得淮水的浩瀚感扑面而来,读者仿佛也能感受到那种宁静与开阔。
随着“稍觉金乌转,渐见锦帆稀”的意象,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变化在此刻得以体现,金乌西沉,船帆渐稀,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考。结尾“欲知仁化洽,讴歌满路归”不仅点明了诗人的情感归属,也传达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与信念。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的同时,融入了对社会的关怀,形成了一种深邃的哲理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久倦川涂曲:长途跋涉使我疲倦,走在曲折的河流和泥土上。
- 忽此望淮圻:突然抬头望向淮水的堤岸,眼前一亮。
- 波长泛淼淼:水波长且荡漾,形成一片开阔的水面。
- 眺迥情依依:远眺之际,心中涌起依依情愫。
- 稍觉金乌转:渐渐感觉到太阳西沉。
- 渐见锦帆稀:远处的船帆逐渐稀疏,似乎在诉说着离别。
- 欲知仁化洽:想要了解仁政的广泛。
- 讴歌满路归:高歌而归,赞美眼前的路途与风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太阳比作金乌,生动形象。
- 拟人:水波的“泛淼淼”,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诗句中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淮河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美好社会的向往。诗人在旅途中感受到的宁静与哲思,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寄托了对政治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淮水:象征自然的力量与柔美。
- 金乌:代表时间与生命的流逝。
- 锦帆:象征繁荣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金乌”指的是哪个自然现象?
- A. 月亮
- B. 太阳
- C. 星星
- D. 风
-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自然的赞美
- B. 对战争的思考
- C. 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 D. 对诗歌的热爱
-
“久倦川涂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兴奋
- B. 疲惫
- C. 悲伤
- D. 快乐
答案
- B. 太阳
- C. 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 B. 疲惫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比较蔡允恭的《奉和出颍至淮应令》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者都描绘了自然风光,但蔡诗更关注社会理想,王诗则强调个人的壮志豪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词鉴赏辞典》
此内容为对《奉和出颍至淮应令》的全面解析,涵盖了诗歌的原文、白话文翻译、注释、背景、鉴赏、解析、意象分析及互动学习,致力于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