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田圃如燔木叶黄,火轮从早出扶桑。
伫观罪已侔汤德,更愿求言举汉章。
冤死岂能无孝妇,当烹应复有弘羊。
可怜野老吞声哭,此意何由达上苍。
白话文翻译:
田野像焚烧的枯叶一样发黄,火轮(太阳)从早晨就升起在扶桑(东方)。
我伫立观看,感叹灾难的严重,心中渴望能找到贤明的言辞来呼唤汉朝的美德。
冤屈而死的人是否就没有孝顺的妻子呢?即使被烹杀,仍然会有像弘羊那样的忠臣。
可怜的乡野老人默默哭泣,这种苦痛又如何能够诉说到上天那里呢?
注释:
- 田圃如燔木叶黄:田地因干旱而变得枯黄,像被火烧过的树叶。
- 火轮从早出扶桑:火轮指的是太阳,扶桑是神话中太阳升起的地方,形容太阳从早晨就开始照耀。
- 伫观罪已侔汤德:伫观意为静静地观看,罪已侔汤德指的是灾难的严重程度与汤德(指汤王的德行)相较。
- 冤死岂能无孝妇:冤屈而死的人应该有忠贞的妻子。
- 当烹应复有弘羊:弘羊是指历史上忠于君主的典型,意在说即使冤屈,仍有忠臣存在。
- 可怜野老吞声哭:乡村的老人默默地哭泣,吞声不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吕,宋代诗人,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和自然灾害频繁的时期。他的诗歌常常反映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以及对现实的不满与批判。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正值乾旱和饥荒严重影响农田和百姓生活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干旱带来的惨状,表达了对自然灾害的忧虑,以及对社会不公和民众苦难的关心。
诗歌鉴赏:
《忧旱》是一首表现自然灾害对人们生活影响的诗作,诗中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民众苦难的关怀。开头的“田圃如燔木叶黄”以鲜明的视觉描绘出干旱带来的凋零,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无情。同时,诗人借用“火轮”象征太阳的强烈和无情,暗示着在这片干旱的土地上,生存的希望愈发渺茫。
接下来的两句,诗人通过对历史贤德的回顾,表达了对未来的渴望,希望能有贤明的言辞来唤起人们的良知与责任。这种历史的反思不仅是一种对当下的控诉,更是在呼唤人们的觉醒。
而后两句则用“冤死岂能无孝妇”和“可怜野老吞声哭”这对比,展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个体的无力感,尤其是那些在灾难中无声哭泣的普通百姓。诗的最后一句以疑问句结束,更加突显出诗人对天命的无奈与悲愤。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既有对自然的描绘,也表达了对社会的深思,体现了李吕对现实的敏感与责任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田圃如燔木叶黄:描绘田地因干旱而变得枯黄,触动人心。
- 火轮从早出扶桑:形象地表现太阳的炙热,进一步突显干旱的严重。
- 伫观罪已侔汤德:诗人观察到的灾难之重,反映出对历史贤德的追求。
- 更愿求言举汉章:渴望有智慧的言辞来唤起人们的责任感。
- 冤死岂能无孝妇:提问式的反思,表现出对忠贞的期待。
- 当烹应复有弘羊:即使遭遇冤屈,仍有忠臣存在,表达出对忠诚的赞美。
- 可怜野老吞声哭:乡村老人无声的悲痛,反映出社会的悲剧。
- 此意何由达上苍:对上天的质问,表现出对命运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田圃如燔木叶黄”来比喻干旱的严重性。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疑问:通过疑问句,引发读者思考,增强情感的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揭示自然灾害对人们生活的深刻影响,以及对社会不公与人性道德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民众苦难的深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田圃:象征农民的生计和生活。
- 火轮:象征太阳,代表无情的自然力量。
- 孝妇:代表忠贞的女性形象,体现对家庭的责任。
- 野老:象征普通百姓的悲惨命运。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出一个因干旱而充满苦难的社会图景,表达了诗人对困境的同情和对人性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田圃如燔木叶黄”描绘了什么场景?
- A. 田地丰收
- B. 田地干枯
- C. 田地被水淹
- D. 田地绿意盎然
-
“火轮”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星星
- B. 月亮
- C. 太阳
- D. 风
-
诗中提到的“弘羊”指的是?
- A. 忠臣
- B. 贪官
- C. 农民
- D. 皇帝
答案: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滕王阁序》(王勃):同样通过描绘自然与人事,表达感慨。
- 《春望》(杜甫):反映战乱带来的民生苦难,情感真挚。
诗词对比:
- 《春望》与《忧旱》均关注民生疾苦,但《春望》更侧重于战争带来的痛苦,而《忧旱》则聚焦于自然灾害对生活的影响。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切关怀,但在情感的表现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包含李吕及同时期诗人的作品。
- 《古诗鉴赏辞典》:提供古诗词的解析与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