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少年令/忆少年》

时间: 2025-01-10 22:09:12

双龙烛影,千门夜色,三五宴瑶台。

舞蝶随香,飞蝉扑鬓,人自蕊宫来。

太平箫鼓宸居晓,清漏玉壶催。

步辇归时,绮罗生润,花上月徘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忆少年令 康与之 〔宋代〕 双龙烛影,千门夜色,三五宴瑶台。舞蝶随香,飞蝉扑鬓,人自蕊宫来。太平箫鼓宸居晓,清漏玉壶催。步辇归时,绮罗生润,花上月徘徊。

白话文翻译: 双龙形状的烛台投下影子,千家万户沉浸在夜色中,正月十五在瑶台上举行宴会。舞动的蝴蝶随着香气飘舞,飞翔的蝉儿扑向发鬓,人们仿佛从花蕊中的宫殿走来。太平盛世的箫鼓声在皇宫中响起,清晨的漏壶声催促着时间。当乘坐步辇归来时,华丽的衣裳显得更加润泽,月光下的花朵似乎也在徘徊。

注释:

  • 双龙烛影:指双龙形状的烛台投下的影子。
  • 三五:指正月十五,即元宵节。
  • 宴瑶台:在瑶台上举行宴会,瑶台是传说中的仙境。
  • 舞蝶随香:形容宴会中香气四溢,蝴蝶随之舞动。
  • 飞蝉扑鬓:形容宴会中蝉鸣声响,仿佛扑向人们的发鬓。
  • 蕊宫:指花蕊中的宫殿,比喻仙境。
  • 太平箫鼓:指太平盛世的音乐,箫鼓是古代的乐器。
  • 宸居:指皇宫。
  • 清漏玉壶:指清晨的漏壶声,漏壶是古代计时器。
  • 步辇:古代帝王或贵族乘坐的轿子。
  • 绮罗生润:形容衣裳华丽且润泽。
  • 花上月徘徊:形容月光下的花朵似乎也在徘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康与之是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以描绘宫廷生活和自然景色为主,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元宵节的宫廷宴会场景,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太平盛世的繁华和宫廷生活的奢华。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元宵节的宫廷宴会为背景,通过双龙烛影、舞蝶随香、飞蝉扑鬓等生动意象,描绘了宴会的繁华景象。诗中“人自蕊宫来”一句,巧妙地将宴会与仙境相联系,增添了神秘色彩。后文通过太平箫鼓、清漏玉壶等细节,进一步展现了宫廷生活的奢华和时间的流逝。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对太平盛世的赞美和对宫廷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双龙烛影,千门夜色”: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宫廷景象,双龙烛影增添了神秘和庄严感。
  • “三五宴瑶台”:指正月十五在瑶台上举行宴会,瑶台象征着仙境。
  • “舞蝶随香,飞蝉扑鬓”:通过舞蝶和飞蝉的意象,生动描绘了宴会的香气和蝉鸣声。
  • “人自蕊宫来”:将宴会中的人们比喻为从仙境中走来,增添了神秘色彩。
  • “太平箫鼓宸居晓,清漏玉壶催”:描绘了宫廷中的音乐和清晨的漏壶声,展现了时间的流逝。
  • “步辇归时,绮罗生润,花上月徘徊”:描绘了宴会结束后归来的场景,华丽的衣裳和月光下的花朵增添了诗意。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人自蕊宫来”,将宴会中的人们比喻为从仙境中走来。
  • 拟人:如“花上月徘徊”,将月光下的花朵拟人化,仿佛在徘徊。
  • 对仗:如“双龙烛影,千门夜色”,通过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元宵节宫廷宴会的描绘,展现了太平盛世的繁华和宫廷生活的奢华,表达了对太平盛世的赞美和对宫廷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双龙烛影:象征着庄严和神秘。
  • 舞蝶随香:象征着宴会的香气和活力。
  • 飞蝉扑鬓:象征着宴会的蝉鸣声和热闹。
  • 蕊宫:象征着仙境和神秘。
  • 太平箫鼓:象征着太平盛世的音乐。
  • 清漏玉壶: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花上月徘徊:象征着诗意和美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三五宴瑶台”指的是什么节日? A. 春节 B. 元宵节 C. 中秋节 D. 端午节

  2. 诗中“人自蕊宫来”中的“蕊宫”象征着什么? A. 宫廷 B. 仙境 C. 花园 D. 庙宇

  3. 诗中“花上月徘徊”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

  1. B. 元宵节
  2. B. 仙境
  3. B. 拟人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元夕》(欧阳修):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场景,与康与之的诗作有相似之处。
  •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同样描绘了元宵节的繁华景象,但风格更为豪放。

诗词对比:

  • 《元夕》(欧阳修)与《忆少年令》(康与之):两者都描绘了元宵节的场景,但欧阳修的诗作更注重对节日气氛的渲染,而康与之的诗作则更注重对宫廷生活的描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钱钟书):收录了康与之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代诗词鉴赏辞典》:提供了宋代诗词的鉴赏和背景介绍,有助于深入理解康与之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