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溪西竹榭溪东路》

时间: 2025-04-28 07:35:02

溪西竹榭溪东路。

溪上山无数。

小舟却在晚烟中。

更看萧萧微雨、打疏篷。

无聊情绪如中酒。

此意君知否。

年时曾向此中行。

有个人人相对、坐调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虞美人·溪西竹榭溪东路》
作者:张孝祥 〔宋代〕

溪西竹榭溪东路。
溪上山无数。
小舟却在晚烟中。
更看萧萧微雨打疏篷。
无聊情绪如中酒。
此意君知否。
年时曾向此中行。
有个人人相对坐调筝。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溪西的竹亭和溪东的道路,溪面上山峦起伏,数不胜数。小舟在傍晚的烟雾中缓缓行驶,看到细细的雨丝轻轻打在稀疏的篷布上。无聊的情绪就像喝了酒一样,难以自已。你是否能理解我的心情?曾经在这里游玩时,有一个人和我对坐,轻声弹奏着筝曲。

注释

  • 溪西竹榭:指溪水西边的竹亭。
  • 溪东路:指溪水东边的道路。
  • 小舟:指在溪面上行驶的小船。
  • 晚烟:傍晚的雾气。
  • 萧萧微雨:形容细雨轻柔,落在篷布上。
  • 无聊情绪:指一种无所事事的烦闷心情。
  • 调筝:弹奏筝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孝祥,字子约,号天游,南宋时期的词人。他的词风清新脱俗,常结合山水景致与情感抒发,表现出浓烈的个性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此词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交织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风景与个人情感,表达内心的孤独与思念。

诗歌鉴赏

《虞美人·溪西竹榭溪东路》这首词以溪水、竹亭等自然景物为背景,描绘了一个静谧、优雅的场景。全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开篇即以地理位置的描写引入,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随着小舟在晚烟中的行驶,诗人不禁联想到往日的美好时光,心中涌起一股淡淡的忧伤。

“无聊情绪如中酒”一语,巧妙地将无聊与醉酒相提并论,暗示了心情的沉重与苦涩。诗人希望能与当时的旧友相识于此,重温那段美好的回忆,然而现实的孤独感却如影随形,令人感到惆怅。

整首词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景,更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张孝祥用恰到好处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交织,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情感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溪西竹榭溪东路:描绘了自然风光,给人以清新感。
  • 溪上山无数:通过“无数”体现山的壮阔与美丽。
  • 小舟却在晚烟中:小舟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氛围。
  • 更看萧萧微雨打疏篷:细雨轻轻落下,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意境。
  • 无聊情绪如中酒:情感的比喻,表达内心的迷茫。
  • 此意君知否:直接与读者对话,增加亲密感。
  • 年时曾向此中行:回忆往昔,渗透出怀旧之情。
  • 有个人人相对坐调筝:描绘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关系,增添了一丝温暖。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无聊情绪比作醉酒,生动形象。
  • 拟人:微雨打在篷布上,似乎有情感的表达。
  • 对仗:整首词在结构上有对仗的美感,增强了音韵的和谐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往昔友情的眷念,情感基调既有忧伤又带有淡淡的怀旧色彩。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溪水:象征流逝的时间与往昔的回忆。
  • 竹榭:代表宁静与优雅的生活状态。
  • 小舟:象征人生旅途的孤独与漂泊。
  • 微雨:象征情感的细腻与柔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 A. 李清照
    • B. 张孝祥
    • C. 苏轼
  2. 词中“无聊情绪如中酒”是什么意思?

    • A. 表达欢乐
    • B. 表达孤独
    • C. 表达满足
  3. 词中提到的乐器是什么?

    • A. 琵琶
    • B. 笛子
    • C. 筝

答案

  1. B. 张孝祥
  2. B. 表达孤独
  3. C. 筝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两者都表达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的结合,但张孝祥的词更侧重于孤独与怀旧,而李清照则更强调对爱情的思念与遗憾。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既有共通之处,也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宋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精华》
  • 《张孝祥与南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