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么令 鸣鹤馀音卷四》

时间: 2025-01-27 03:34:52

真清真静,便是虎和龙。

澄澄湛湛,婴儿姹女自升腾。

寂默刀圭根本,斋戒换西东。

时中十二,常常觉照,内调神气玉炉功。

何须寻枝摘叶,岂论语丹经。

假馀玄妙,知懒惰亦成空。

灭睡忘言除欲,饮膳少丰融。

外系疏啬,人情淡薄,念头打破渐幽通。

意思解释

六么令 鸣鹤馀音卷四

作者: 王哲 〔元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真清真静,便是虎和龙。
澄澄湛湛,婴儿姹女自升腾。
寂默刀圭根本,斋戒换西东。
时中十二,常常觉照,内调神气玉炉功。
何须寻枝摘叶,岂论语丹经。
假馀玄妙,知懒惰亦成空。
灭睡忘言除欲,饮膳少丰融。
外系疏啬,人情淡薄,念头打破渐幽通。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真清和静谧的境界,就像虎与龙那样的威严与神秘。澄澈而深邃,婴儿与少女自然而然地升腾而起。寂静与清晰是根本,斋戒则是在西方与东方之间的转换。时光在此刻流动,时常觉悟照亮内心,调和神气就如同在玉炉中修炼。何必去追求枝叶的繁茂,何必去讨论那些经典和丹经。即使假借一些玄妙的知识,知道懒惰也只会让一切变为空虚。消灭沉睡、忘却语言、除去欲望,饮食应简朴而融洽。外在的疏离与人情的淡薄,思维的缠绕逐渐打破,内心开始通透。

注释:

  • 真清真静:形容一种极为纯净和宁静的境界。
  • 虎和龙:象征威严与力量。
  • 婴儿姹女:指代无邪的婴儿和少女,象征纯真。
  • 刀圭根本:道教的术语,指修行的基本功。
  • 玉炉功:指修炼内功的精神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哲是元代的诗人,他的作品多受道教和禅宗影响,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与追求,尤其是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俗生活时,如何实现内心的清净与和谐。

诗歌鉴赏:

王哲的《六么令》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表达了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诗中以“真清真静”开篇,直接点出主题,隐喻着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接着通过“虎和龙”的比喻,暗示着这种境界的不可动摇与力量,令人联想到道教哲学中的阴阳二气的和谐。

诗人用“婴儿姹女自升腾”描绘了纯真与无邪的状态,反衬出成人世界的复杂与纷扰。随后,诗句转向内修,提到“斋戒换西东”,强调修行的重要性,这体现了王哲对道教修行的推崇。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宁静而深邃,诗人用简练的语言深入探讨了超越欲望、回归本真的主题,强调内心的调和与宁静。他提到“何须寻枝摘叶”,提醒人们不必执着于表面,而应关注内心的修炼。王哲通过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勾勒出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令人陶醉与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真清真静,便是虎和龙:强调真正的宁静力量如同虎龙般不可侵犯。
  2. 澄澄湛湛,婴儿姹女自升腾:描绘一种纯净的状态,象征着生命的自然流动。
  3. 寂默刀圭根本:指向修行的基础,暗示内心的静默与深邃。
  4. 斋戒换西东:通过斋戒的方式达到东西方的交融,体现哲学的深度。
  5. 时中十二,常常觉照:修行者的觉悟与内心的明亮。
  6. 何须寻枝摘叶,岂论语丹经:劝诫人们不要过于追求表面的知识。
  7. 假馀玄妙,知懒惰亦成空:即使掌握了复杂的知识,懒惰便会使这些变得无用。
  8. 灭睡忘言除欲,饮膳少丰融:提倡简单的生活与内心的宁静。
  9. 外系疏啬,人情淡薄:外在的疏离与人际关系的冷淡。
  10. 念头打破渐幽通:思维的障碍被打破,内心渐渐通透。

修辞手法:

  • 比喻:虎和龙象征内心的力量。
  • 对仗:如“斋戒换西东”与“何须寻枝摘叶”形成呼应,强化意境。
  • 排比:如“灭睡忘言除欲”,增强语气的力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反映了对世俗纷扰的超脱。诗人提倡简约、内修,强调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深邃,表达了对生命真谛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虎与龙: 象征力量与威严。
  • 婴儿与姹女: 象征纯真与生命的自然状态。
  • 玉炉: 象征修炼与内心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六么令》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王哲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虎和龙”象征什么?

    • A. 温柔与和谐
    • B. 力量与威严
    • C. 迷茫与困惑
    • D. 自然与人文

答案:

  1. B. 王哲
  2. B. 力量与威严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登高》 - 杜甫

诗词对比:

  • 王哲的《六么令》 vs 李白的《静夜思》:两者皆探讨内心的宁静与生命的思考,王哲更侧重于道教的哲学,李白则融入了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元代文学概论》
  • 《道教与元代诗歌》
  • 《王哲诗文集》

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