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辽水》

时间: 2025-01-11 05:02:27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渡辽水
作者: 王建 〔唐代〕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


白话文翻译

渡过辽水,这次去咸阳要走五千里。
来时我的父母知道这是生离死别,
又重新给我穿上衣裳,仿佛是在送我去死。
也有白骨归回咸阳,家家户户都在写着故乡的名字。
身处此地应该没有再回来的日子,
我停马观看辽水的岸边。


注释

  • 辽水:指辽河,是中国东北部的一条河流,这里象征着悲伤的离别。
  • 咸阳:古代秦朝的都城,代表着归属与故乡。
  • 隔生:意指生离死别,父母对儿子的深切担忧。
  • 重著衣裳如送死:父母为送别而重新为儿子穿上衣服,像是在送葬。
  • 白骨:指战死沙场的士兵,象征着无数离去的生命。
  • 驻马相看:停下马来,静静观察,表现出诗人的沉思和不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建,字子云,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生于公元730年,卒于公元794年,王建长于边塞,作品多描写边疆生活和士兵的心情,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创作背景

《渡辽水》写于王建出征之际,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父母的愧疚之情。诗中反映了士兵在战场上面临的生死考验及对离别的无奈,体现了战争带来的悲哀与思乡之情。


诗歌鉴赏

《渡辽水》是一首情感深邃的边塞诗,展现了战争带给士兵的苦痛与思乡之情。诗人开篇即以“渡辽水”引入,辽水不仅是地理的象征,更是心灵的隔阂,表达了身处异乡的孤独与无奈。接着,诗人描绘了父母对他出征的忧虑,重著衣裳的举动仿佛是在送葬,塑造了一幅生离死别的悲惨画面。此外,诗中提到的“白骨归咸阳”更是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透过“白骨”一词,诗人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最后一句“驻马相看辽水傍”,诗人通过停下马来细看辽水,表现出对故乡的眷恋与无法回归的惆怅,极富感染力。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与真实的生活场景,向读者传达出深厚的思乡之情和对战争的控诉,意境深远,令人动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开篇设定了渡水的背景与目的地,突出旅途遥远,表达出离别的艰辛。
  2. 来时父母知隔生:父母明白这次出征意味着生离死别,情感深刻。
  3. 重著衣裳如送死:父母为他准备衣物,像是在送别去世的人,体现了家人对出征的担忧与无奈。
  4. 亦有白骨归咸阳:提到战死的士兵,暗示战争带来的生命损失,增强了诗的悲剧色彩。
  5. 身在应无回渡日:诗人意识到自己可能再也无法回去,表现出对未来的无力感。
  6. 驻马相看辽水傍:停下马来,静观辽水,象征着思考与留恋,反映出愁苦的心境。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重著衣裳如送死”,展现出深切的情感。
  • 比喻:将衣裳比作送死,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
  • 意象:辽水、白骨等意象,象征着离别、死亡与思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离别、战争与思乡的深刻描绘,揭示了士兵内心的矛盾与痛苦,表现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与对生命的思考,传达出唐代士人对战争的无奈与对家庭的眷恋。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辽水:象征着离别与流亡,反映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 衣裳:代表着亲情与牵挂,父母的关爱在此体现。
  • 白骨:象征战争的残酷与生命的脆弱,增强了悲剧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王建在《渡辽水》中提到的河流是: A. 长江
    B. 黄河
    C. 辽水
    D. 淮河

  2. 诗中提到“重著衣裳如送死”是什么意思? A. 父母为孩子准备衣物
    B. 亲人的担忧
    C. 出征的危险
    D. 以上皆是

  3. 诗的主题主要表现了: A. 战争的英雄主义
    B. 对故乡的思念与战争的无奈
    C. 个人的奋斗
    D. 对未来的展望

答案:1. C 2. D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同样表达了对朋友离别的情感。
  • 《静夜思》(李白):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渡辽水》与《春望》(杜甫):两首诗都涉及到战乱与离别,但《春望》更强调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愤慨,而《渡辽水》则侧重于个人的情感与思乡之苦。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王建诗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