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园道堂
作者: 辛炳 〔宋代〕
纵步幽园晚未回,
已驯鱼鸟莫相猜。
垂杨当路从教折,
细草沿阶不费栽。
花树影中流水过,
林梢缺处远山来。
一筇春事无人共,
踏破空庭几点苔。
白话文翻译:
我在幽静的园中漫步,直到傍晚才不愿回去,
鱼儿和鸟儿已经驯服,彼此不再猜忌。
垂柳在路边,任人折断,
细草沿着台阶生长,不用费心栽种。
花树的影子伴着流水流过,
林梢缺口远处的山影映入眼帘。
我一人独享春天的美好,却没有人可以分享,
只是在空荡的庭院中,踩碎了几片青苔。
注释:
- 纵步:自由地走动,漫步。
- 幽园:幽静的园林。
- 驯:驯服,指鱼鸟习惯了人类的存在。
- 垂杨:垂柳,柳树的别称。
- 细草:细小的草。
- 栽:种植。
- 影中流水:花树的影子与流动的水相伴,形象地描绘了景色。
- 缺处:指山的轮廓或山的某个缺口。
- 筇:竹筇,古代的一种拐杖。
- 踏破:踩踏,形容走过后留下的痕迹。
- 空庭:空旷的庭院。
- 几点苔:几片青苔,指地面上长出来的苔藓。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引用,但可以看出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受,表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辛炳,宋代诗人,其作品以清新自然、情感细腻著称。生于江南,深受自然景色的影响,常以田园风光为题材进行创作。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写于辛炳的晚年,身处一处幽静的园林,诗人倾注心情于自然之中,表现出一种孤独却又宁静的心境。
诗歌鉴赏:
《南园道堂》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幽静的园林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孤独的感慨。首句“纵步幽园晚未回”,即突出了诗人的悠闲和对自然的陶醉,似乎在无尽的黄昏中,漫步于静谧的园林。接下来,诗人描绘了园中生物的和谐,鱼鸟“驯服”,表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垂杨当路从教折,细草沿阶不费栽”,这两句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与无拘无束,柳树随意被折,草在阶梯旁自生自长,体现出一种自然的洒脱。诗中“花树影中流水过”意象鲜明,流动的水与花影交映,给人一种流动的美感。
最后两句“一筇春事无人共,踏破空庭几点苔”,则引出诗人内心的孤独。春天的美好与心灵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尽管周围的环境如此美丽,诗人却感受到一种无可分享的孤独感。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折射出一种无奈的孤独情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纵步幽园晚未回:自由地漫步在幽静的园林中,直到傍晚才不愿离去。
- 已驯鱼鸟莫相猜:鱼儿和鸟儿已经习惯了人类的存在,彼此之间没有猜忌。
- 垂杨当路从教折:路边的垂柳可以随意折断,展现了自然的随意。
- 细草沿阶不费栽:细草无意间长在台阶上,不需要特别种植。
- 花树影中流水过:花树的影子伴随着流动的水,勾画出动人的景色。
- 林梢缺处远山来:山的轮廓在树梢间隐约可见,表现出远方的景致。
- 一筇春事无人共:春天的美好无人共享,表达内心的孤独。
- 踏破空庭几点苔:在空旷的庭院中踩碎了几片青苔,留下孤独的痕迹。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花树影中流水过”描绘出一种动静结合的美感。
- 拟人:鱼鸟被描述成驯服的状态,赋予了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垂杨当路”和“细草沿阶”,形成优美的音韵效果。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和无奈,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幽园:代表宁静、隐逸的生活环境。
- 鱼鸟:象征自然的和谐与生机。
- 垂杨:寓意柔美与随意,反映自然的洒脱。
- 流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青苔:代表孤独与岁月的痕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垂杨”指的是什么? A. 柳树
B. 松树
C. 桃树
D. 梅树 -
诗人感受到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快乐
B. 孤独
C. 愤怒
D. 兴奋 -
“细草沿阶不费栽”意指什么? A. 草要特别种植
B. 草自然生长
C. 草非常稀少
D. 草生长在水里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辛炳的《南园道堂》与王维的《鹿柴》都表现了自然景色与个人心境的融合,但辛炳诗中更多地体现了孤独感,而王维则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