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蓐收肃金气。
西陆弦海月。
秋蝉号阶轩。
感物忧不歇。
良辰竟何许。
大运有沦忽。
天寒悲风生。
夜久众星没。
恻恻不忍言。
哀歌逮明发。
白话文翻译:
金风渐起,秋意渐浓。
西边的海面上,弦月高悬。
秋蝉在台阶上悲鸣,
我感受到万物的忧伤,难以平息。
美好的时光究竟在哪儿呢?
大运的潮流似乎瞬息万变。
寒气逼人,悲凉的风在生。
夜深人静,星辰逐渐隐没。
心中难忍的愁苦,唯有以哀歌表达。
注释:
- 蓐收: 古代神话中掌管秋收的神。
- 肃金气: 表示金秋的气息,金表示丰收的季节。
- 西陆: 指西方的陆地,暗指西天的美景。
- 弦海月: 形容月光照耀在海面上,如琴弦般皎洁。
- 秋蝉: 秋天的蝉鸣,象征着秋天的萧瑟。
- 良辰: 美好的时光。
- 大运有沦忽: 意指盛世与衰败的交替,时光流转无常。
- 恻恻: 形容心中愁苦。
- 哀歌: 悲伤的歌曲,表达心中的哀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极富个性,以豪放飘逸、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李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色、抒发豪情。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李白晚年,正值他游历四方、感怀时光流逝之际。此时的他,经历了无数风雨,心中对人生的感慨愈加深刻,常常在自然的景象中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诗歌鉴赏:
《古风其三十二》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的开头“蓐收肃金气”,让人感受到秋天的萧瑟与成熟,接着“西陆弦海月”,描绘出夜空下月光与海面的宁静之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随着“秋蝉号阶轩”的出现,诗人引入了生物的悲鸣,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对生命的思考。
在“良辰竟何许”一句中,诗人发出对美好时光的追问,表现出他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与感伤。“大运有沦忽”一句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时光无常的主题,揭示出盛衰交替的道理。随着“天寒悲风生”,诗人描绘出天气的变化与内心的寒凉,处于夜深人静时的“众星没”,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与寂寞。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最终以“恻恻不忍言,哀歌逮明发”结束,诗人以哀歌来诉说内心的苦楚,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时光流逝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蓐收肃金气: 描绘秋天的气息,暗示丰收的季节。
- 西陆弦海月: 描述西方海面上的明月,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秋蝉号阶轩: 秋蝉在台阶上鸣叫,传达出秋天的悲凉感。
- 感物忧不歇: 诗人因感受到周遭的景象而忧愁不已。
- 良辰竟何许: 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渴望与追问。
- 大运有沦忽: 暗示历史的变迁与时间的无常。
- 天寒悲风生: 形象化寒冷的天气与悲伤的情感。
- 夜久众星没: 描绘夜晚的宁静与孤独,星辰的消失象征着希望的渺茫。
- 恻恻不忍言: 内心的痛苦难以言表。
- 哀歌逮明发: 以歌声来发泄心中的忧伤。
修辞手法:
- 比喻: “金气”比喻秋天的丰收气息。
- 拟人: “秋蝉号阶轩”使蝉鸣具有人性化的悲情。
- 对仗: “良辰竟何许,大运有沦忽”形成整齐的对仗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和对生命短暂的忧虑。诗人通过秋天的景象,传达出一种对自然和人生无常的深刻反思,营造出一种悲凉而又思索的氛围。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 象征着成熟与衰败,生命的轮回。
- 月: 代表思念与孤独,常与离别挂钩。
- 蝉: 代表着生命的短暂,秋蝉的哀鸣更增添了悲伤的情绪。
- 星: 象征着希望与美好,但在夜深时的消失则暗示着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蓐收”指的是什么? A. 春天
B. 秋天
C. 冬天
D. 夏天 -
诗人是如何表达对美好时光的渴望的? A. 通过对星星的描写
B. 通过对秋蝉的描写
C. 通过“良辰竟何许”的提问
D. 通过描绘海面的月光 -
诗中“哀歌逮明发”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乐
B. 忧愁
C. 愤怒
D. 兴奋
答案: 1.B 2.C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秋夕》杜甫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古风其三十二》与杜甫的《秋夕》: 两首诗都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表达了对生命与时间的感慨,但李白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于社会与人生的无常。
参考资料:
- 《李白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