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坐看月
作者: 杨冠卿 〔宋代〕
春泥少曾乾,天漏几不补。
冥观赤乌飞,喜见长虹吐。
修竹来清风,孤光相媚妩。
心神濯冰壶,何必须起舞。
更欲寻断桥,前溪有饥虎。
白话文翻译:
在春天的泥土上,多少次都未曾干燥,天上的雨水漏下,几乎无法修补。
凝视着天空中的赤乌飞翔,欢喜地看到长虹吐出光芒。
修竹带来了清风,孤独的月光相互媚惑。
我的心神如同洗净的冰壶,何必一定要起舞呢?
我更想寻找那断桥,前面的溪水中藏有饥饿的虎狼。
注释:
- 春泥:春天的泥土,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湿润。
- 天漏:天上漏下雨水,暗示着自然的变化和无常。
- 冥观:凝望、注视,带有一种深邃的感觉。
- 赤乌:传说中的太阳,古代对太阳的称呼。
- 长虹:指天边的彩虹,象征美好和希望。
- 修竹:修长的竹子,象征清雅和高洁。
- 孤光:独自的月光,表现出孤独之美。
- 濯冰壶:像洗净的冰壶,象征心灵的纯净。
- 断桥:象征着失去或未完成的事物。
- 饥虎:比喻潜在的危险和威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冠卿,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夜晚,诗人独坐,借月光引发对生命、自然和自我内心的思考,反映出一种淡淡的孤独与哲思。
诗歌鉴赏:
《夜坐看月》是一首充满哲思的诗,诗人在夜晚的静谧中,面对明月,产生了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感悟。第一句“春泥少曾乾”,以春泥的湿润引出自然状态的无常,暗示着生命的脆弱与变化。紧接着“天漏几不补”,则进一步强调自然界的无情与不可控。
“冥观赤乌飞,喜见长虹吐”一句,透过对天际景象的观察,诗人从赤乌飞过的瞬间感受到生机,而长虹的吐出又象征着希望的降临。此时,诗人心中涌动着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珍惜。
接下来的“修竹来清风,孤光相媚妩”则通过描绘竹林与月光的交融,展现出自然中清新、孤独而高雅的气息,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愉悦。
最后两句“心神濯冰壶,何必须起舞”表达了诗人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以及对外界喧嚣的淡然态度。结尾“更欲寻断桥,前溪有饥虎”则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象征着生命中潜在的危险与不确定性。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内心独白,营造出一种孤独而清新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泥少曾乾:春天的泥土,因常受雨水滋润而未曾干燥,暗示生命的持续与变化。
- 天漏几不补:天上的雨水如同生命中的困扰,难以弥补与修复。
- 冥观赤乌飞:凝视天际,目睹太阳飞过,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喜见长虹吐:欣喜于自然美景的出现,象征着希望与快乐。
- 修竹来清风:修长的竹子伴随着清风,表现出一种自然的和谐美。
- 孤光相媚妩:月光的孤独之美,呼应了诗人的内心状态。
- 心神濯冰壶:心灵如同清洗的冰壶,象征着纯净与宁静。
- 何必须起舞:不必因为外界的喧闹而起舞,表达内心的淡然。
- 更欲寻断桥:渴望去寻找那断桥,暗示对失去事物的追忆。
- 前溪有饥虎:前方的溪水中潜藏着危险,暗示生活中的不安与挑战。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灵比作“冰壶”,表现其纯净。
- 拟人:月光被描绘为“孤光”,赋予其情感。
- 对仗:如“春泥少曾乾,天漏几不补”,音韵和谐,增强诗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色与内心世界,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表达了一种宁静而清新的情感基调,反映出对孤独与内心平和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泥:象征生命的滋润与希望。
- 赤乌:代表时间与生命的流逝。
- 长虹:希望与美好的象征。
- 修竹:高洁与清雅的象征。
- 孤光:孤独之美,内心的宁静。
- 冰壶:象征纯净的心灵。
- 断桥:失去与未完成的象征。
- 饥虎:生活中的潜在威胁与挑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春泥少曾乾”是指什么?
- A. 春天的泥土不再湿润
- B. 春天的泥土常常湿润
- C. 春天的泥土干燥
- D. 春天的泥土没有变化
-
“孤光相媚妩”中的“孤光”指的是什么?
- A. 太阳
- B. 月光
- C. 星光
- D. 夕阳
-
诗中提到的“饥虎”象征什么?
- A. 自然的美好
- B. 生活中的危险
- C. 内心的宁静
- D. 生命的希望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月光的感慨与思念,反映了诗人对亲情的深厚感情。
- 李白的《静夜思》则通过月光引发对故乡的思念,与杨冠卿的诗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表达的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