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宣皎上人游太白》

时间: 2025-02-04 17:00:41

剃发鬓无雪,去年三十三。

山过春草寺,磬度落花潭。

得句才邻约,论宗意在南。

峰灵疑懒下,苍翠太虚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宣皎上人游太白
剃发鬓无雪,去年三十三。
山过春草寺,磬度落花潭。
得句才邻约,论宗意在南。
峰灵疑懒下,苍翠太虚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宣皎上人即将游览太白山的祝福与惋惜。诗的开头提到他剃发,表明了他已经出家,头发如雪,寓意年纪轻轻却已然三十三岁。接着描绘了他经过春草寺,寺中钟声悠扬,仿佛是落花潭水的声响。与朋友们讨论诗句时,意趣在宗旨上向南延伸,似乎在寻找更深层的精神寄托。最后描述了太白山的峰峦,苍翠欲滴,似乎让人怀疑是否应该再往下走。

注释:

  • 剃发鬓无雪:剃发表示出家修行,鬓无雪形容头发未有白发,指年轻。
  • 山过春草寺:经过春草寺,这里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增添了生机。
  • 磬度落花潭:磬声回荡,落花潭指的是寺中水潭,寓意宁静。
  • 得句才邻约:得到诗句的灵感与邻居约定,体现交友和诗意交流的情谊。
  • 论宗意在南:讨论佛教的宗旨,意在南方,可能指南宗的教义。
  • 峰灵疑懒下:山峰灵秀,似乎让人不愿下山,体现对自然的向往。
  • 苍翠太虚参:苍翠的景象与太空的辽阔,表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太白山的赞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贾岛(779年-843年),字阮籍,号梦得,唐代著名诗人,生于山东,后居住在长安。他以“苦吟”著称,作品多关注自然与修行,风格多为清新、深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贾岛晚年,表达了对友人即将出游的祝福,同时也流露出对修行生活的思考和对自然的向往。唐代是诗歌繁荣的时期,许多诗人开始探索更深的哲理和宗教思想。

诗歌鉴赏:

《送宣皎上人游太白》是一首充满了哲理与自然意象的诗作。贾岛以他一贯的深邃和细腻描绘了一个出家人的旅程,展现了他对友人的关心和对自然的热爱。诗的开头运用剃发这一意象,暗示了宣皎的修行身份,让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的气质。

接下来,诗中提到的“春草寺”与“落花潭”相互映衬,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受。钟声与水声交织,形成了一幅如歌如画的场景,让人仿佛置身于其间。诗人在此用自然的声音表达了心灵的共鸣,体现了他对自然与佛理的深刻理解。

此外,诗中对“南”的提及,既可以理解为对南宗佛教的追求,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对更高境界的向往。最后,诗句“峰灵疑懒下,苍翠太虚参”,则是对太白山的礼赞,表现了对自然景观的崇敬与向往,呈现出一种人和自然相融的和谐美感。

整首诗在意象的使用上十分讲究,既有对自然的描绘,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示了贾岛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剃发鬓无雪:剃发出家,年轻而富有激情。
  2. 去年三十三:强调出家人的年轻,暗含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3. 山过春草寺:描绘春天的美好,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
  4. 磬度落花潭:寺中宁静的氛围,暗示内心的平和。
  5. 得句才邻约:朋友间的交流,体现了诗人的社交生活。
  6. 论宗意在南:深刻的哲理探讨,表现出对宗教的思考。
  7. 峰灵疑懒下:对自然的向往和灵秀的赞美。
  8. 苍翠太虚参:强调自然的苍翠与空灵,体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剃发鬓无雪”暗含年轻出家,寓意深远。
  • 对仗:如“得句才邻约,论宗意在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峰灵疑懒下”,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增添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出家人宣皎的送别,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人生、自然的思考,展示出一种哲理与自然结合的境界,体现了贾岛对修行生活的敬重与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剃发:象征出家与修行,代表一种生活的选择。
  • 春草寺:自然与人文的结合,表现宁静与和谐美。
  • 磬声:象征宗教的声音,带有深刻的哲理。
  • 落花潭:自然的美景,寓意流逝与永恒。
  • 峰灵:山的灵秀,代表自然的崇高与神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剃发鬓无雪”中的“剃发”意指什么?

    • A. 剃掉头发
    • B. 出家修行
    • C. 年龄增长
  2. 诗中提到的“春草寺”主要表达了什么意境?

    • A. 热闹
    • B. 宁静
    • C. 忧伤
  3. 诗中“峰灵疑懒下”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什么感情?

    • A. 怀疑
    • B. 向往
    • C. 恐惧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同样表达了对友人的送别与自然的描绘,二者均展现出唐代诗人的深厚情感与对自然的描写,但贾岛的作品更注重内心的哲理思考,而王维则侧重于景物的描写与情感的寄托。两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与情感的表达上各有千秋,展示了唐诗的丰富多样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贾岛诗歌选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