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立春后数日,盛寒不出,因赋鄙语,》

时间: 2025-02-04 15:48:41

摆脱浮名尽自闲。

人问万事一蒲团。

归田老去方知乐,行路今来始觉难。

山雪盛,草堂宽。

客床辗转若为安。

甫能望得春消息,一夜东风特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
立春后数日,盛寒不出,因赋鄙语
——段成己 〔金朝〕

摆脱浮名尽自闲。
人问万事一蒲团。
归田老去方知乐,
行路今来始觉难。
山雪盛,草堂宽。
客床辗转若为安。
甫能望得春消息,
一夜东风特地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立春后几天的心境,尽管天气仍然严寒,他却选择不出门,因而写下了这首朴素的诗。
他摆脱了世俗的名利,享受生活的闲适。有人问他世事如何,他只用蒲团来回答。
回归田园,老去后才懂得生活的乐趣,而如今的行路却感到艰难。
山上雪花纷飞,草堂宽敞舒适。
客床上辗转难眠,心中不安宁。
当我终于能够望见春天的消息时,却发现一夜之间东风带来的依旧是寒冷。

注释

字词注释:

  • 摆脱浮名:摆脱虚名和名利的束缚。
  • 蒲团:一种坐垫,象征闲适的生活。
  • 归田:回到田园,隐居生活。
  • 草堂:指简陋的居所,通常为隐士所住。
  • 客床:指招待客人的床,表明诗人身处他乡。
  • 春消息:春天的到来,象征希望与生机。
  • 东风:春季的风,通常带来温暖。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归田”反映了古人崇尚隐逸生活的思想,许多文人选择在田园中寻找归宿,以逃避世俗的纷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段成己,金朝诗人,生于南宋时期,因其诗风清新自然而受到赞誉。他的作品多反映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表现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立春后的寒冷日子,正值季节交替之际,作者因天气严寒而不愿出门,内心对生活的思考促使他写下此诗,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事的冷静观察。

诗歌鉴赏

这首《鹧鸪天》在形式上遵循了词的韵律,流畅而富有节奏感。诗人通过描绘立春后的寒冷以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情怀。在诗中,作者通过摆脱浮名来获得内心的安宁,并通过蒲团这一日常物件来象征自己的生活态度,体现了对简单生活的崇尚。

从情感上看,诗人虽然身处寒冷的环境中,但内心却充满了对春天的期盼。在“甫能望得春消息”之句中,春天不仅是季节的变化,更是诗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希望。这种希望与现实的对比,增强了诗的深度,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摆脱浮名尽自闲:摆脱了世俗的名声,内心便获得了闲适的自由。
  • 人问万事一蒲团:有人询问世事,我以蒲团作为回答,显示出对世俗事务的不屑一顾。
  • 归田老去方知乐:回归田园生活,年老时才明白真正的快乐。
  • 行路今来始觉难:如今走在路上,才开始感到生活的艰难。
  • 山雪盛,草堂宽:山上雪花纷飞,而我的草堂却宽敞舒适。
  • 客床辗转若为安:在客床上辗转反侧,感到难以安宁。
  • 甫能望得春消息:刚刚能够望见春天的到来。
  • 一夜东风特地寒:然而一夜之间,东风带来的却是寒冷。

修辞手法:

  • 比喻:蒲团用作象征,代表诗人对简单、宁静生活的追求。
  • 对仗:该诗采用了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生活状态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超然态度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诗人以淡然的心态面对寒冷与孤独,展现了一种哲思与从容。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蒲团:象征闲适、宁静的生活态度。
  • 寒冷: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考。
  • 春天:象征希望与新生,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的期待。
  • 山雪:代表自然的严酷与诗人内心的挣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蒲团”象征什么?

    • A. 名声
    • B. 生活的闲适
    • C. 春天
  2. 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态度是?

    • A. 渴望
    • B. 超然
    • C. 恐惧
  3. “甫能望得春消息”中“春消息”指的是什么?

    • A. 春天的气息
    • B. 春天的花开
    • C. 春天的到来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江雪》——柳宗元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诗词对比:
可以将段成己的这首《鹧鸪天》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两者均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与对现实的思考,但杜甫的作品更多地反映了社会动荡中的忧虑,而段成己则更倾向于个人内心的宁静与闲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金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楚辞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