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居十六咏·清樾》

时间: 2025-01-11 19:39:49

山林有灌木,其大可蔽牛。

藓石眠清阴,坐间天地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出居十六咏·清樾
作者:方岳

山林有灌木,其大可蔽牛。
藓石眠清阴,坐间天地秋。

白话文翻译:

在山林中有灌木,树木茂盛得可以遮蔽牛群。
青苔覆盖的石头上,静静地享受着清凉的阴影,坐在这里感受着天地之间的秋意。

注释:

  • 灌木:指生长在山林中的矮小树木。
  • :遮蔽、遮挡。
  • 藓石:长有苔藓的石头。
  • 清阴:清凉的阴影。
  • 坐间天地秋:坐在这里感受天地之间的秋天的气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方岳,字子懋,号静斋,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山水诗,风格清新自然。他的诗作往往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政治不稳的历史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清樾》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山林秋景的深刻感受。开篇用“山林有灌木,其大可蔽牛”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图景,树木茂盛,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而“藓石眠清阴”则转向了更为宁静的意境,苔藓覆盖的石头,静谧而清幽,让人感受到一份淡泊与平和。整首诗采用了简练的语言,却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表达出一种对世事的超然态度。

在情感上,诗人似乎在向读者传达一种“隐居”式的生活理想,在山林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安宁。这种情感在“坐间天地秋”中得到了升华,诗人不仅是在描绘自然的美,更是在与自然对话,感受生命的本质。整体上,这首诗既有自然的美感,也蕴含着哲理的深意,给人以思考与启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山林有灌木,其大可蔽牛。”:描绘了山林中茂密的灌木,生机勃勃,暗示自然的繁荣与生命的力量。
  2. “藓石眠清阴,坐间天地秋。”:通过对苔藓石头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在秋天的宁静中对自然的感悟。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灌木可蔽牛”形象地表现了树木的茂盛。
  • 对仗:上下句在结构上相互对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心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灌木:象征着生命的旺盛与自然的繁荣。
  • 藓石:代表着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 清阴:象征舒适与宁静的环境。
  • :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成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灌木”有什么特征? A. 矮小且茂密
    B. 高大且稀疏
    C. 仅生长在水边

  2. “藓石”在诗中代表什么? A. 坚硬与冷漠
    B. 静谧与清幽
    C. 繁华与热闹

  3.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对繁华的追求
    B. 对自然的热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
    C. 对历史的反思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问答》:李白的山水诗,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哲思。
  • 《静夜思》:李白的一首经典,表现了对自然与心灵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方岳的《清樾》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均描绘了山水之美,但王维更侧重于表达孤独与思乡情感,而方岳则更强调自然的宁静与超然的心态。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
  •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 《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