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承恩旨言放归舟》

时间: 2025-01-22 07:28:19

一朝承凯泽,万里别荒陬。

去国云南滞,还乡水北流。

泪迎今日喜,梦换昨宵愁。

自向归魂说,炎方不可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初承恩旨言放归舟
宋之问 〔唐代〕

一朝承凯泽,万里别荒陬。
去国云南滞,还乡水北流。
泪迎今日喜,梦换昨宵愁。
自向归魂说,炎方不可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获得恩赐被释放后的激动与思绪。诗人一朝得到皇帝的恩赐,离开了遥远的边陲。虽然离开了故乡,但仍然被滞留在云南的水边。此时泪水与喜悦交织,梦境中的忧愁已然转变成了今天的快乐。诗人向归来的灵魂诉说,炙热的南方是无法再停留的地方。

注释:

字词注释:

  • :接受,承受。
  • 凯泽:指皇帝的恩泽。
  • 荒陬:荒凉的边陲。
  • 去国:离开国家。
  • :停留。
  • 水北流:指北方的水流向故乡。
  • 泪迎:泪水与喜悦交织的迎接。
  • 梦换:梦境中的忧愁转变为现实的快乐。
  • 归魂:归来的灵魂。
  • 炎方:炙热的南方。

典故解析:
“承凯泽”说明诗人受到皇帝的恩宠,常见于古代诗词中对君主恩惠的表达。“去国”则反映了古代士人的漂泊与思乡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宋之问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生于公元649年,去世于公元713年,以其清雅的诗风和独特的视角而受到后世的赞誉。他的作品常常蕴含着对自然、人生的深刻思考,尤其擅长咏怀与抒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被贬之后,表达了他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与对故乡的思念。受皇恩释放的喜悦与对曾经孤独的回忆形成鲜明对比,展示了诗人的复杂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初承恩旨言放归舟》通过对诗人获释后心境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他深厚的家国情怀与个人情感的复杂交织。开头两句“承凯泽”与“别荒陬”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前者象征着荣华富贵,后者却是身处边疆的孤独与寂寞。诗人在离开故乡的同时,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尤其是“去国云南滞”的描写,既有对地理位置的叙述,也反映出他心灵上的漂泊感。

“泪迎今日喜,梦换昨宵愁”则进一步传达了诗人在欢喜与忧愁之间的挣扎。过去的悲伤在今天的喜悦面前显得格外鲜明,诗人通过梦境的转换,将过去与现实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展现了时间流逝带来的情感变迁。

最后一句“炎方不可留”则是对未来的思考,诗人意识到尽管获得了自由,但身处的环境与经历仍然无法留住他,内心的归属感与对家乡的深切怀念依然存在。整首诗在情感的起伏中,流露出对自由的渴望与对故土的思念,充满了哲理的深邃与人性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朝承凯泽:形象地展示了诗人受到恩典的瞬间,充满了希望。
  • 万里别荒陬:强调了离开边疆的遥远与艰辛,体现出对故乡的思念。
  • 去国云南滞:描绘了身处云南的孤独感,表明诗人虽被释放,但仍心系故国。
  • 还乡水北流:水流向北,象征着回乡的渴望,暗示着故乡的方向。
  • 泪迎今日喜:泪水和喜悦交织,突显了复杂的情感。
  • 梦换昨宵愁:梦境中的愁苦已被现实的快乐所替代,反映出情感的变化。
  • 自向归魂说:与自己的灵魂对话,表达内心的思考。
  • 炎方不可留:对未来的思索,暗示着无法在南方停留的无奈感。

修辞手法:

  • 对比:将喜悦与愁苦进行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冲突与深度。
  • 象征:水流象征着归乡的愿望与时间的流逝。
  • 拟人:将“归魂”拟人化,使情感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命运的感悟,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与对自由的渴望,体现了古代士人对家国的深情与对人生的思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凯泽:皇帝的恩泽,象征着荣华富贵。
  • 荒陬:边疆的孤独与寂寞。
  • 云南:流露出与故乡的距离感。
  • :悲伤的情感。
  • :内心的思考与情感的寄托。
  • 炎方:炙热的南方,象征着无法停留的现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获得什么样的恩赐?
    A. 赏赐
    B. 放归
    C. 官职

  2. 诗中提到的“去国”指的是什么?
    A. 离开故乡
    B. 回到家乡
    C. 旅行

  3. “泪迎今日喜,梦换昨宵愁”说明了诗人的什么感受?
    A. 失落
    B. 复杂的情感
    C. 平静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思乡情感。
  • 李白《静夜思》: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词对比:

  • 宋之问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在表达对故乡的情感上有相似之处,但前者更注重内心情感的细腻描写,后者则更强调壮阔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指南》
  • 《宋之问诗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