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柯子/南歌子》

时间: 2025-01-26 07:15:15

翠袖熏龙脑,乌云映玉台。

春葱一簇荐金杯。

曾记西楼同醉、角声催。

袅袅凌波浅,深深步月来。

隔纱微笑恐郎猜。

素艳浓香依旧、去年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翠袖熏龙脑,乌云映玉台。
春葱一簇荐金杯。曾记西楼同醉角声催。
袅袅凌波浅,深深步月来。
隔纱微笑恐郎猜。素艳浓香依旧去年开。

白话文翻译:

翠绿色的袖子香气扑鼻,乌云映照着玉台。
春天的葱绿一束束地摆在金杯上。曾经在西楼上同醉的时光,角声催促我们欢聚。
袅袅的香风轻轻飘荡,深深的步伐伴着月光而来。
隔着轻纱微笑,怕是让他猜出我的心思。素雅的鲜花依然盛开,香气和去年一样浓郁。

注释:

  • 翠袖:翠绿的衣袖,形容女子的衣着。
  • 龙脑:一种香料,古代用来熏香。
  • 玉台:指美丽的台子,象征高雅的环境。
  • 西楼:指诗人曾经聚会的地方。
  • 角声:古代乐器发出的声音,常用于宴会。
  • 袅袅:轻柔的样子,形容香气或姿态。
  • 隔纱:形容女子在轻纱后面,隐约可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南柯子/南歌子》是宋代佚名作品,具体作者不详。宋代是中国诗词发展的繁荣期,各类诗词风格多样,常常融入日常生活和细腻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宋代,可能与当时的社交风气、饮酒作乐的场景相关。诗人通过春天的景象和宴会的情景,表达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爱情的微妙感受。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浪漫的爱情。开头的“翠袖熏龙脑”不仅描绘了女子的美丽,还通过“龙脑”展示了她的高贵和香气的持久。接着,诗人以“乌云映玉台”描绘出一种深邃而典雅的氛围,营造出春天的美丽景象和内心的柔情。

“春葱一簇荐金杯”则将春天的生机与饮酒的欢愉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一种轻松愉悦的生活状态。再加上“曾记西楼同醉角声催”,让人感受到一种怀旧的情绪,仿佛回到了那个欢聚的时刻,音乐声中的醉意让人沉醉。

在后半部分,“袅袅凌波浅,深深步月来”通过细腻的动词描绘了女子轻盈的步伐和皎洁的月光,展现了她的优雅与柔美。而“隔纱微笑恐郎猜”则透露出一种情感的含蓄与微妙,仿佛在说,尽管隔着轻纱,她的心思仍然可以被猜测到。最后一句“素艳浓香依旧去年开”不仅是对春天的赞美,也是对往昔爱情的怀念,表现出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恒久。

整首诗情感细腻,意象丰富,通过生活中简单场景的描绘,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翠袖熏龙脑:翠绿色的袖子散发着香气,给人以清新、高雅的感觉。
  • 乌云映玉台:乌云映照着美丽的玉台,暗含了一种神秘的氛围。
  • 春葱一簇荐金杯:春天的葱翠景象与金杯相结合,表现出宴会的繁华。
  • 曾记西楼同醉角声催:怀念过去在西楼上饮酒作乐的时光。
  • 袅袅凌波浅,深深步月来:描写女子轻盈的步伐,伴随着月光而来,展现出她的优雅。
  • 隔纱微笑恐郎猜:隔着轻纱微笑,怕男子猜到自己的心思,表现出情感的含蓄。
  • 素艳浓香依旧去年开:回忆去年的花香依旧扑鼻,表达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女子的袖子比作翠绿,增添了美感。
  • 拟人:用“袅袅”形容香气,赋予了自然以人的特征。
  • 对仗:前后句之间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爱情的细腻感受,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翠袖:象征青春、美丽与清新。
  • 龙脑:代表高贵与奢华。
  • 玉台:象征优雅与高尚。
  • 春葱:象征生机与希望。
  • 月光:象征浪漫与柔情。
  • 芳香:象征爱情与记忆的持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翠袖”指的是什么颜色的衣袖?

    • A. 红色
    • B. 绿色
    • C. 蓝色
    • D. 白色
  2. 诗中提到的“西楼”主要代表什么?

    • A. 一座山
    • B. 一处聚会的地方
    • C. 一座庙宇
    • D. 一条河
  3. “袅袅凌波浅”中的“袅袅”形容什么?

    • A. 轻柔的声音
    • B. 轻盈的姿态或气息
    • C. 大风呼啸
    • D. 烈日炎炎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南柯子》和李清照的《如梦令》在情感上有相似之处,都是对旧情的追忆和对美好时光的向往。但《南柯子》更多地运用自然景象和细腻的描写,而《如梦令》则更倾向于直接表达情感。两首诗在艺术风格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情感体验。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