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子弟犹深入,关城未解围。
蚕崖铁马瘦,灌口米船稀。
辩士安边策,元戎决胜威。
今朝乌鹊喜,欲报凯歌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战争的艰辛与希望。子弟们仍然在战斗,关城外的围困尚未解除。蚕崖的铁马已经瘦弱,灌口的米船也变得稀少。辩士们讨论着安边的策略,元戎们决战的威势令人感到紧张。今天乌鹊欢喜,似乎是要报喜的歌声归来。
注释:
- 子弟:指年轻的士兵或战士。
- 关城:指边关的城池,这里代表战争的前线。
- 蚕崖:可能指一个地名或战场,形容铁马的疲惫。
- 铁马:指战马,这里用来象征士兵的艰苦。
- 辩士:指为军事出谋划策的人。
- 元戎:指将领或统帅。
- 乌鹊:乌鸦和喜鹊,通常象征报喜的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风格深刻,常表现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尤其在安史之乱期间,他的作品反映了战争的苦难和人民的疾苦。
创作背景:
《西山三首》是杜甫在动荡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诗篇。诗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战争带来的困扰,以及对胜利的渴望和期待。
诗歌鉴赏:
《西山三首 其三》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艰辛。首联“子弟犹深入,关城未解围”,直接揭示了战士们仍在艰难奋战的现实,表现出一种无奈和坚持。接下来的“蚕崖铁马瘦,灌口米船稀”则通过对战马和粮食的刻画,进一步加强了战争的艰难与资源的匮乏,给人以深刻的感受。中间的“辩士安边策,元戎决胜威”则表现了战士们在战略上的思考与对胜利的渴望,对比了士兵的辛苦与将领的决策,显示出战争的复杂性。最后一句“今朝乌鹊喜,欲报凯歌归”则是全诗的希望所在,以乌鹊的欢喜象征胜利的到来,带来了一丝生机与欢乐,展现了对未来的期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子弟犹深入:说明年轻的士兵们仍在前线战斗,体现出他们的勇敢与坚韧。
- 关城未解围:暗示战争尚未结束,敌人仍在围困之中,给人一种紧迫感。
- 蚕崖铁马瘦:描绘了战马的疲惫,暗示士兵们的困顿与艰难。
- 灌口米船稀:粮食供应紧张,进一步强调了战争带来的物资匮乏。
- 辩士安边策:表明有智者在考虑战略,反映出战局的复杂。
- 元戎决胜威:将领们的威信和决策能力,显示出对战局的掌控。
- 今朝乌鹊喜:以乌鹊象征好消息,暗示胜利的希望。
- 欲报凯歌归:表达了期待胜利归来的美好愿景。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结构严谨,尤其在句子之间的对仗表现出工整的韵律。
- 比喻:将士兵与铁马的瘦弱相比,突显战争的残酷。
- 象征:乌鹊象征着希望和胜利,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的描绘,表现了人民在战争中的艰辛,同时也流露出对胜利的渴望与期待,是对苦难中人们不屈精神的赞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子弟:象征年轻的力量与英雄。
- 铁马:代表战斗的工具,暗示战争的艰苦。
- 乌鹊:象征希望与胜利的信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子弟”指的是谁? A. 老人
B. 年轻的士兵
C. 诗人
D. 学者 -
“蚕崖铁马瘦”中“铁马”象征着什么? A. 战马
B. 农田
C. 船只
D. 鱼 -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战争的赞美
B. 对胜利的期待
C. 对生活的感慨
D. 对历史的回顾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夜泊牛津》相比,两者在表现手法上有所不同。杜甫的《西山三首》更多地关注战争的艰辛与人民的苦难,而李白则倾向于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由的追求。两位诗人虽同处一个时代,但在题材与风格上各有千秋,展现了唐代诗歌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杜甫诗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杜甫的《西山三首 其三》,以及诗歌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