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锦堂(北城韩园即事)》
时间: 2025-04-28 22:07: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上苑寒收,西塍雨歇,东风是处花柳。
步锦笼纱,依旧五陵台沼。
绣帘珠箔金翠袅,琐窗雕槛青红斗。
频回首。茶灶酒垆,春时几番携手。
知否。人渐老。嗟眼为花狂,肩为诗瘦。
唤醒乡心,无奈数声啼鸟。
秉烛清游嫌夜短,采香新意输年少。
归来好。皈趁故园池阁,绿阴芳草。
白话文翻译
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寒气渐退,西边的田埂上雨过天晴,东风吹来,花柳成行。我踏着锦绣的纱衣,依旧走在五陵的台沼上。绣帘轻垂,珠箔金翠摇曳,雕花窗前青红相斗。
我频频回首,茶灶旁酒垆边,春天里我们几度携手。你知道吗?人渐渐老去,眼看着花儿疯狂,肩膀却因诗而瘦弱。
唤醒了乡愁,奈何只听见几声啼鸟。手持蜡烛清游,嫌夜色太短,采撷芬芳,心意传递着年轻的情怀。
回家真好,愿赶着回到故乡的池阁,绿荫芳草间。
注释
- 上苑:指的是皇家园林或大园子。
- 西塍:西边的田埂。
- 五陵:古代的五陵,是古代帝王的陵墓,象征着繁华和荣华。
- 珠箔:指用珠宝装饰的窗帘。
- 茶灶酒垆:茶灶指泡茶的地方,酒垆指酿酒的地方,象征着生活的闲适。
- 乡心: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允平,宋代诗人,生活在宋朝的社会背景下,诗风多样,擅长抒情。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北城韩园,可能是作者在游玩时的即兴之作,表达了对春天美好景象的留恋与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昼锦堂》是一首抒情诗,展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变迁的思考。诗的开头描绘了春日的美景,寒气退去,雨停之后,花柳摇曳,生机勃勃。接着,作者回忆起与友人共度的美好时光,表现出对青春的珍惜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人渐老”一句,直白地道出了岁月无情,让人倍感惆怅。
作者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色结合得恰到好处,诗中“唤醒乡心”一语,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尽管身处美景之中,却难以抚平内心的乡愁。整首诗用词华美而意境深远,既有对生活的热爱,也有对人生的冷静思考,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敏感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上苑寒收:描绘春天的气息渐渐回暖,寒意消退。
- 西塍雨歇:细腻地描绘了雨后的宁静与清新。
- 东风是处花柳:生动展现了春风中花柳的美景,充满生机。
- 步锦笼纱:作者自信地步入美丽的景色中,暗指自己的优雅气质。
- 依旧五陵台沼:提及历史名胜,增添了诗的厚重感。
- 绣帘珠箔金翠袅:描绘宫殿的华丽,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频回首:表现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 茶灶酒垆:生活的闲适与温馨。
- 知否:引导读者思考。
- 人渐老:直接感慨光阴流逝,人生无常。
- 肩为诗瘦:因诗而愈发瘦弱,暗示对文学的追求。
- 唤醒乡心:乡愁的萌发。
- 无奈数声啼鸟:鸟鸣声激起对故乡的思念。
- 秉烛清游:夜晚的游玩,带有对短暂时光的感慨。
- 归来好:归家的美好愿望。
- 皈趁故园池阁:对故乡的归属感。
- 绿阴芳草:描绘乡间的宁静与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比作春天的景色,生动形象。
- 拟人:将自然的变化赋予情感,增加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如“茶灶酒垆”,形成整齐的对比,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春光的赞美、对青春时光的珍惜,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岁月流逝的感慨。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柳:春天的生机与美好。
- 五陵:历史的厚重感。
- 茶灶酒垆:生活的闲适与和谐。
- 乡心:对故乡的思念。
- 蜡烛:象征着短暂的时光与追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上苑寒收”主要描绘了什么季节的变化?
- A. 夏季
- B. 秋季
- C. 春季
- D. 冬季
-
诗中提到的“五陵”象征着什么?
- A. 贫穷
- B. 荣华
- C. 战争
- D. 孤独
-
诗人对故乡的情感是怎样的?
- A. 无所谓
- B. 渴望归去
- C. 讨厌
- D. 不再想念
答案:
- C. 春季
- B. 荣华
- B. 渴望归去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比较《昼锦堂》与李白的《将进酒》,两首诗均体现了对人生的感慨,但李白更为豪放,强调饮酒作乐,而陈允平则更加细腻,注重对自然和生活的细腻感悟,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典诗词选读》
- 《文学的情感与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