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悟公禅堂》

时间: 2025-01-22 02:21:51

临坛付法十三春,家本长城若下人。

芸阁少年应不识,南山钞主是前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坛付法十三春,家本长城若下人。
芸阁少年应不识,南山钞主是前身。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禅堂里已经渡过了十三个春秋,家族的根基如同长城般坚固却又显得平凡。芸阁的年轻人或许对这些历史并不熟悉,而我曾经是南山的钞主。

注释:

  • 临坛:指临近禅坛,表示作者的修行之地。
  • 付法:传授佛法,意味着作者在此地传教。
  • 家本长城:形容作者的家族背景如长城般坚固。
  • 下人:指普通人,表示家族虽然富有,却也有平凡的一面。
  • 芸阁:指一处高雅的地方,通常是文人聚集的场所。
  • 少年:年轻人,指代未来的后辈。
  • 南山钞主:南山是指南山寺,钞主指的是捐款、供养寺庙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畅,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歌常表现出对佛教的思考与人生的感悟,风格清新,寓意深远。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陆畅在禅堂中的修行生涯,表达了他对修行、家族背景及年轻一代的思考,正值盛唐时期,社会文化繁荣,佛教思想盛行。

诗歌鉴赏:

陆畅的《题悟公禅堂》是一首蕴含深厚哲理的诗作。诗的开头“临坛付法十三春”,透露出作者在禅堂中默默修行的岁月,十三春秋的沉淀使得他对佛法有了更深的理解。接下来的“家本长城若下人”则展现了作者对自我身份的反思,虽然家族背景显赫,犹如长城般坚固,但他依然保持谦卑的态度,视自己为普通人。这样的对比不仅突出作者的修行之路,更反映出他对世俗荣华的淡泊。

“芸阁少年应不识”一句,指向当代年轻人对传统和历史的陌生,表现出一种时代的错位感。年轻人生活在繁华之中,缺乏对前辈努力和牺牲的理解,使人产生忧虑。而最后一句“南山钞主是前身”则引导读者回溯历史,作者曾经的身份和地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南山寺的经历和内心的成长。这一转折,既是一种自我否定,也是一种自我救赎,最终回归到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反思,呈现出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呼唤人们对传统文化和精神家园的重视。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临坛付法十三春:表达了作者在禅堂中修行的时光,突出时间的漫长和内心的专注。
    • 家本长城若下人:强调作者的家族背景与个人身份,传达出谦逊的态度。
    • 芸阁少年应不识:指年轻人对过去的无知,反映了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担忧。
    • 南山钞主是前身:自我回忆与反思,强调内心的成长和修行的真正意义。
  • 修辞手法

    • 对比:家族显赫与个人身份的对比,增强了诗的深度。
    • 象征:长城象征坚固的家族背景,南山则象征内心的修行与追求。
  • 主题思想:诗歌探讨了身份、时间与内心修行之间的关系,反映出作者对世俗与精神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长城:象征着坚固的家族背景与传统。
  • 南山:象征着修行的圣地,代表心灵的归宿。
  • 少年:代表未来的希望与对传统的继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家本长城”意指:

    • A. 家族财富
    • B. 家族背景的坚固
    • C. 家族的地位
  2. “芸阁少年应不识”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年轻人的期待
    • B. 对年轻人无知的失望
    • C. 对年轻人的赞赏
  3. 诗中南山钞主的意义是:

    • A. 身份的高贵
    • B. 过去的身份与修行经历
    • C. 对金钱的追求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终南山》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陆畅与王维在对自然与内心修行的描写上有相似之处。王维的《终南山》同样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而陆畅则通过禅堂的修行反思个人身份与世俗的关系,二者在表达上虽有不同,但都体现了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