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居十六咏·桃李蹊》

时间: 2025-01-26 06:11:37

竹迳转西麓,山花能白红。

要知造物心,政在无言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竹迳转西麓,山花能白红。
要知造物心,政在无言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竹林小径向西延伸,山上的花朵在阳光下绽放出白色和红色的艳丽。要想理解自然的造物之心,关键在于那些无声的存在之间的和谐。

注释

  • 竹迳:竹子铺成的小路。
  • :转弯、转向。
  • 西麓:西边的山坡。
  • 山花:山上的花朵,通常指自然生长的野花。
  • :能够,这里指花朵可以展现出多样的颜色。
  • :在这里是“在于”的意思。
  • 无言中:指自然的和谐与美好并不需要言语来表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岳,字元禧,号梅溪,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他以山水诗著称,作品常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哲理思考。方岳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绘山水景致,常常蕴含着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方岳在游历山水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造物主的思索。诗人通过描写山间的竹林和花朵,传达了与自然相融的哲学思考。

诗歌鉴赏

在这首诗中,方岳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山水之间的自然景象。开篇的“竹迳转西麓”描绘了一条蜿蜒的小路,给人一种幽静、深邃的感觉。这条小路不仅是通往西边山坡的路径,更是诗人心灵的一种探寻。接着,诗中提到的“山花能白红”,通过对色彩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丰富多彩和生机盎然。白色与红色的对比,既是花朵的色彩描写,也隐喻着自然的和谐美。

最后一句“要知造物心,政在无言中”,则是整首诗的哲理升华。诗人提醒读者,了解自然的真谛并不需要言辞的解释,而在于自然本身的存在与和谐。这种对自然的领悟,反映了诗人追求内心宁静的哲学思考,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智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竹迳转西麓
    • 描述竹林小路的转弯走向,营造出一种柔美的自然情境。
  2. 山花能白红
    • 通过颜色的对比,展现了自然的多样性和美丽。
  3. 要知造物心
    • 提出一个哲学性的问题,想要理解自然的造物之心。
  4. 政在无言中
    • 指出自然的真谛在于其无言的存在和内在的和谐。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白红”对比,强调了色彩的丰富性。
  • 象征:山花象征着自然的生命力和美好,竹迳则象征着通向自然的道路。
  • 拟人:通过“造物心”赋予自然以情感,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与对自然和谐的赞美。诗人通过对自然无言之美的思考,反映出一种宁静的哲学思维,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高洁、坚韧的品格。
  • 山花:象征着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力量。
  • 小径:象征着人生的道路和探寻的过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竹迳”指的是什么?

    • A. 竹林
    • B. 小路
    • C. 山坡
    • D. 花朵
  2. 诗中的“山花能白红”表达了什么?

    • A. 花的数量
    • B. 花的颜色
    • C. 花的香味
    • D. 花的形状
  3. 诗的最后一句想表达什么?

    • A. 造物主的伟大
    • B. 自然的和谐美
    • C. 语言的力量
    • D. 诗人的感受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问答》:另一首描写山水与自然的诗,展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 《春晓》:描绘春天的美丽,展现自然变化的诗作。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鹿柴》与方岳的《桃李蹊》都描绘了山水的自然景色,但王维更注重情感的抒发,而方岳则更强调自然的哲理与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山水诗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