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日夜大雷震》

时间: 2025-01-10 23:05:29

人言有物司鼓,春到扬桴发声。

但要蛰虫启户,何须一许震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人言有物司鼓,春到扬桴发声。但要蛰虫启户,何须一许震惊?

白话文翻译:

有人说,春天的到来是有一种东西在掌控,它像鼓声一样响亮;但若想让蛰伏的虫子们开始活动,何必非得用雷声来惊动它们呢?

注释:

  • 物司鼓:指掌管春天的神秘力量或自然现象,意为春天的来临如同打鼓一般唤醒万物。
  • 扬桴:扬起鼓槌,象征着春天的声音。
  • 蛰虫:指冬眠的虫子,象征万物复苏。
  • 启户:开启门扉,寓意迎接生机与新生命。
  • 震惊:震动与惊扰,引申为强烈的声响或变化。

典故解析:

本诗中提到的“蛰虫”与“启户”可以联系到古代对于春天的观念。根据《礼记》中的记载,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而蛰虫苏醒则是自然变化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1193),字景仁,号石湖,江苏苏州人,宋代著名的诗人、词人和书法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描绘田园生活,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正月,正值春回大地之际,雷声的出现象征着春天的来临。诗人通过对雷声的描绘,反映出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表达了对春天柔和唤醒的向往。

诗歌鉴赏:

《正月十日夜大雷震》以雷声引入春天的主题,开头以“人言有物司鼓”引起读者的好奇,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接下来的“春到扬桴发声”,直接将春天的到来与鼓声联系在一起,象征着自然的复苏。诗人在这里用雷声来象征春天的强烈到来,却在最后一句中流露出一种温柔的态度:“但要蛰虫启户,何须一许震惊?”这句话仿佛在提醒我们,春天的到来不必依赖雷声的轰鸣,自然的复苏可以是轻柔和细腻的。整首诗在表现春天的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一种生活的哲学:大自然的变化常常是悄然无声的,真正的美好在于细腻的触感与感知。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人言有物司鼓”:开篇引言,暗示对春天来临的期待与神秘。
    • “春到扬桴发声”:春天的到来如鼓声般响亮,传达一种生机勃勃的气氛。
    • “但要蛰虫启户”:暗示春天想要唤醒万物,不必依赖外部的轰动。
    • “何须一许震惊?”:反问句,表达出对自然温和变化的推崇与赞美。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来临比作鼓声,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反问:通过反问句式加深了思考的深度。
  • 主题思想

    •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春天的温柔与自然的力量,提醒人们去关注那些细微的变化,而非外界的喧嚣。

意象分析:

  • 春天:象征着生命的复苏和希望。
  • 雷声:代表着自然的力量与变化。
  • 蛰虫:象征着潜伏的生命,代表着希望的萌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扬桴”指的是什么?

    • A. 春天的声音
    • B. 田园风光
    • C. 冬天的寒冷
  2. 诗人用“震惊”来形容什么?

    • A. 大自然的变化
    • B. 雷声的迫力
    • C. 人们的惊慌
  3. 诗中提到的“蛰虫”象征什么?

    • A. 冬天的寒冷
    • B. 生命的复苏
    • C. 自然的宁静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 孟浩然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韩愈

诗词对比:

  • 《春晓》与《正月十日夜大雷震》都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前者更侧重春天的晨光与生机,而后者则强调雷声的到来与自然的温和变化。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生平与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