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昔迸烧牛发战机,夜奔惊火走燕师。今来跃马怀骄惰,十万如无一撮时。
白话文翻译:
昔日战斗中,牛头被烧,战机飞奔;夜晚中,火光照耀,燕国的军队惊慌逃散。如今我骑马而来,却心怀懒惰,十万大军如同没有一人存在。
注释:
字词注释:
- 迸:突然爆发、喷发。
- 烧牛发:指战斗中牛被烧的情形。
- 战机:指战斗的时机或战斗的状态。
- 夜奔:夜间逃跑。
- 惊火:形容因火光而感到惊恐。
- 燕师:燕国的军队。
- 跃马:骑马奔跑。
- 骄惰:骄傲而懒惰。
- 十万如无:指人数虽多,但实际上作用不大。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燕师”可能是指历史上著名的燕国军队,暗示着过去的辉煌与现在的懒散形成对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昙,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见于文献。其诗作多描绘历史事件,风格刚劲有力,富有战斗精神。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战乱时期,表现了对昔日辉煌战斗的缅怀与对现状的失望,反映了诗人对社会变化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手法,描绘了历史与现实的反差。开头的“昔迸烧牛发战机”,生动地再现了战斗的场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接着“夜奔惊火走燕师”,则传达了紧张与恐惧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战斗的残酷和无情。
转而进入现状的描绘,“今来跃马怀骄惰”,表现了诗人对于当下状态的不满,声称即使拥有十万大军,也如同没有一人可用,令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失落。这种情感在诗末的“十万如无”中达到了高潮,强调了人多势众却无所作为的悲哀。
整首诗在用词上简练而有力,情感表达上层次分明,使得人们在感叹历史荣光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无奈,这种强烈的情感对比让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昔迸烧牛发战机”:回忆起过去战斗的情景,牛被烧,战斗的机遇来临。
- “夜奔惊火走燕师”:夜间的逃亡,火光之中,敌军惊慌失措。
- “今来跃马怀骄惰”:现在骑马而来,却心中懒散自得。
- “十万如无一撮时”:即使有十万大军,却仿佛没有一个人能用。
修辞手法:
- 对比:对比昔日的荣耀与今时的懒惰,形成鲜明对照。
- 夸张:十万大军如无,强调人多但无能为力的无奈。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辉煌的怀念与对现实状态的失望,展现出一种英雄主义的消逝感和对社会变迁的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牛发:象征着牺牲与战斗的惨烈。
- 火光:代表着战争的恐怖和不安。
- 跃马:象征着行动与决心。
这些意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诗的核心情感,使人能深刻体会到战乱中的无奈与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燕师”是谁的军队?
- A. 齐国
- B. 燕国
- C. 楚国
- D. 汉国
-
诗中“十万如无”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高兴
- B. 无奈
- C. 自豪
- D. 愤怒
-
诗中提到的“夜奔”指的是什么?
- A. 白天行军
- B. 夜间逃跑
- C. 夜间进攻
- D. 夜间休息
答案:
- B. 燕国
- B. 无奈
- B. 夜间逃跑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描绘战乱对社会的影响,情感深沉。
- 《出塞》王昌龄:同样描绘战争场景,充满豪情。
诗词对比: 周昙的《春秋战国门》与杜甫的《春望》在主题上都涉及到战乱,但周昙更侧重于对昔日辉煌的怀念,而杜甫则是对现实困境的悲悯,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周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