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夫示再登鼓山四诗仆虽不获同游然来诗不可虚辱次韵奉谢且致归班之饯 其二》

时间: 2025-01-26 00:54:06

眼前培塿足萦缠,去去瀛洲大洞天。

一息南溟能几月,再行东海定何年?

江淮巨浪千堆雪,榆柳中原万里烟。

解视归装还不俗,有诗曾酌瘴乡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眼前培塿足萦缠,去去瀛洲大洞天。
一息南溟能几月,再行东海定何年?
江淮巨浪千堆雪,榆柳中原万里烟。
解视归装还不俗,有诗曾酌瘴乡泉。

白话文翻译:

眼前的土丘让人心绪萦绕,远去的瀛洲如同大洞天一般美好。
在南海的呼吸能过去多少个月,再往东海又要到何年?
长江与淮河的巨浪如千堆雪花,榆柳掩映的中原烟雾弥漫。
我看着归途的行装,依然显得不俗,有诗陪伴我曾在瘴气乡的泉水边畅饮。

注释:

  • 培塿:土丘,指小土堆。
  • 瀛洲:传说中的一个美丽仙岛,象征理想的境界。
  • 南溟:南海,古人常用“南溟”指代大海。
  • 江淮:江河与淮河,指长江、淮河流域。
  • 榆柳:榆树和柳树,常见于江南地区,代表着乡土气息。
  • 解视:“解”意为看,“视”意为视察,意指观察。

典故解析:

  • 瀛洲:源于古代神话传说,常常被描绘为神仙居住的地方,象征着人们向往的理想世界。
  • 瘴乡泉:指生活在瘴气地方的泉水,暗示诗人在艰苦环境中仍能找到诗意与快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程钜夫(约1290-1340),元代诗人,以其诗风清新和豪放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及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该诗是在程钜夫未能与友人共同游历鼓山时所作,他以诗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归来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开篇以“眼前培塿”引入,描绘了眼前的土丘,似乎在勾起他心中的思绪。接下来的“去去瀛洲大洞天”则将读者带入一个更为理想化的境界,象征着诗人对自由与美好生活的向往。

“南溟”与“东海”的提及,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沉思,似乎在探问生命的意义与归属。接着,诗人以“江淮巨浪千堆雪”引出自然景象的壮阔,通过对比展示出江河的力量与美丽,显示出他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最后两句“解视归装还不俗,有诗曾酌瘴乡泉”则表达了他对归途的思考与自豪,尽管经历了艰难,却仍保持着不俗的情操。这种情感的转折,使整首诗在结构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呼应了自然与人生的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眼前培塿足萦缠:眼前的小土丘让人无法忘怀。
  2. 去去瀛洲大洞天:远离的瀛洲如同一个理想的世界。
  3. 一息南溟能几月:在南海的呼吸能持续多久呢?
  4. 再行东海定何年:再往东海又要到何时?
  5. 江淮巨浪千堆雪:江河的波浪如同千堆雪花。
  6. 榆柳中原万里烟:榆树与柳树掩映下的中原,烟雾弥漫。
  7. 解视归装还不俗:观察自己的归途,依然显得不俗。
  8. 有诗曾酌瘴乡泉:曾在瘴气的乡间泉水边吟咏,感受诗意。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如“巨浪千堆雪”。
  • 对仗:如“江淮巨浪”与“榆柳中原”,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生命旅途的思索,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意象分析:

  • 培塿:象征记忆与思绪的缠绕。
  • 瀛洲:理想与向往的象征。
  • 江淮巨浪:力量与壮观,代表生命的波折。
  • 榆柳:乡土情怀的体现。
  • 瘴乡泉:艰难环境中的乐趣与诗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瀛洲”象征什么?
    A. 现实生活
    B. 理想境界
    C. 旅行的目的地

  2. “江淮巨浪千堆雪”中的“千堆雪”是用来比喻什么?
    A. 水面上的波浪
    B. 诗人的感情
    C. 自然的美丽

  3. 诗人对归途持什么态度?
    A. 失望
    B. 自豪
    C. 忧伤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程钜夫的诗更侧重于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思考,而李白则表现出豪放与激情,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元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