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山溪》
时间: 2025-01-10 19:34:2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栏干十二,倚遍还重倚。一曲一般愁,对芳草伤春千里。绮窗深处,还解忆人无,碧云辞,红叶字。曾仗东风寄。缭墙深院,无路通深意。纵使得新声,又争知相如名字。从来风韵,潇洒不禁愁,捻梨花,看菊蕊。应也成憔悴。
白话文翻译:
在栏杆上倚靠了十二次,依然重复着倚靠。一曲相同的愁绪,让我对芳草感到无尽的春天伤感。绮窗深处,是否还记得那个人的身影,碧云告别,红叶留下字迹。我曾借着东风寄情。环绕的墙壁和深院,无法传达我的深情。即便有新的声音,又怎能知道相如的名字。从古至今的风韵,潇洒中难免愁苦,捻着梨花,赏着菊蕊,应该也会因此变得憔悴。
注释:
- 栏干:指围栏的上部,古时常用作倚靠之处。
- 倚遍还重倚:形容对某事物的依恋,反复倚靠。
- 芳草:指春天的草,象征青春和美好。
- 绮窗:华美的窗户,常用来指代内心的柔情。
- 东风:春天的风,象征美好的情感。
- 相如:指的是司马相如,古代著名的辞赋家,常代表文人的情感。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晁端礼,字景山,号梅溪,宋代诗人,擅长诗词,尤其是描写情感和自然的作品。其诗风典雅,情感细腻。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表达对生活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诗歌鉴赏:
《蓦山溪》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对春景的感伤和对往昔情感的追忆。开头“栏干十二,倚遍还重倚”,便透出一种无奈与执念,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使得他屡屡倚靠,仿佛在寻找一种安慰。接下来的“对芳草伤春千里”,通过对芳草的描写,传递出一种春日的愁绪,春天本是生机勃勃的季节,却因诗人的孤独而变得伤感。
“绮窗深处,还解忆人无”,此句引入了人际关系的思考,诗人在华美的窗户内,内心却感到孤独和思念。碧云和红叶的意象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唯美而又哀伤的情感。最后,诗人以“纵使得新声,又争知相如名字”结尾,强调了文人情怀的深邃与无奈,尽管新事物层出不穷,但对过去的情感依然无法忘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情感的流露,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与深刻,既有对春天的感伤,也有对人事的思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栏干十二,倚遍还重倚”:诗人反复倚靠栏杆,表达对眼前事物的留恋。
- “一曲一般愁”:一曲乐音引发的相同愁绪,感情的共鸣。
- “对芳草伤春千里”:春天的草生长千里,然而诗人却感到无尽的忧伤。
- “绮窗深处,还解忆人无”:在美丽的窗内,是否还能忆起那个人的身影。
- “碧云辞,红叶字”:碧蓝的云彩像告别,红叶似乎留下了文字,表达对往事的追忆。
- “曾仗东风寄”:借着东风传递情感,反映出诗人对春风的依赖。
- “缭墙深院,无路通深意”:环绕的墙壁和深院无法传达内心的深情。
- “纵使得新声,又争知相如名字”:即使有新的声音,仍无法忘记司马相如的名字。
- “从来风韵,潇洒不禁愁”:古往今来的风韵,潇洒中难免愁苦。
- “捻梨花,看菊蕊”:捻着梨花,赏着菊蕊,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 “应也成憔悴”:最终也会因此变得憔悴,表达出内心的无奈与感伤。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碧云辞,红叶字”,将自然物象化,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 拟人:赋予自然界以情感,使得诗歌更加生动。
- 对仗:如“捻梨花,看菊蕊”,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春天的感伤和对往昔人事的怀念。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情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与深刻,反映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执念与无奈。
意象分析:
- 栏杆:象征着隔离与依靠,表达出孤独的心态。
- 芳草:象征青春与美好,然而却因诗人的情感而显得愁苦。
- 绮窗:象征内心的柔情与思念。
- 东风:象征春天的来临与美好情感的寄托。
- 梨花与菊蕊:象征自然的美好与诗人的细腻观察。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栏干”指的是什么?
- A. 树木
- B. 围栏
- C. 墙壁
- 诗人借“东风”来表达什么情感?
- A. 愤怒
- B. 思念
- C. 快乐
- 诗中的“芳草”象征什么?
- A. 美好
- B. 愁苦
- C. 荒凉
- 诗中提到的“栏干”指的是什么?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诗词对比: 比较晁端礼与李清照的作品,均表达了对往昔情感的追忆,但李清照更多地体现女性的细腻与柔情,而晁端礼则更注重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情感的深刻体现。
参考资料:
- 《宋代词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