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龙舒有良匠,铸此佳样成。
立作菌蠢势,煎为潺湲声。
草堂暮云阴,松窗残雪明。
此时勺复茗,野语知逾清。
白话文翻译:
龙舒有位能工巧匠,铸造出这样精致的茶鼎。
茶鼎的形状如同蘑菇般生动,煮水时发出潺潺的声响。
在草堂的黄昏,云彩变得阴沉,窗外的松树上残留着雪光。
此时用勺子轻轻搅拌茶水,听那野外的声音显得格外清晰。
注释:
- 龙舒:指的是龙舒地区,可能是作者的故乡,或是指某个地方。
- 良匠:技艺高超的工匠,指铸造茶鼎的人。
- 菌蠢势:形状如同蘑菇,生动形象。
- 潺湲声:水流声,形容煮水时的声音。
- 草堂:指简朴的草屋,通常用来隐居或休息。
- 暮云阴:指傍晚的云层,显得阴沉。
- 松窗:松树窗外,窗户外的松树。
- 残雪明:残留的雪光明亮。
- 勺复茗:用勺子再来泡茶。
- 野语:自然界的声音,指鸟鸣或其他声音。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通过对茶鼎的描写,反映了唐代文人对茶文化的重视与欣赏。茶在唐代已成为文化的一部分,许多文人雅士爱好品茶、吟诗作对,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皮日休(约834年-883年),字景山,号乐天,晚号山人,唐代诗人。他以擅长五言诗和古体诗著称,作品清新洒脱,意境幽深。他的诗歌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茶中杂咏·茶鼎》创作于唐代,正值茶文化盛行时期,诗人通过茶鼎的描写,体现了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以及在悠闲的环境中感受自然的乐趣。
诗歌鉴赏:
《茶中杂咏·茶鼎》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诗,借茶鼎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茶文化的热爱以及对自然与生活的独特感悟。诗的开篇以“龙舒有良匠”引入,突出了茶鼎的精致与工匠的技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接着描写茶鼎的外形和煮水时的声音,生动形象,令人仿佛置身于那温暖的场景中。
后半部分的意境更加悠然自得,草堂的暮云与松窗的残雪形成鲜明对比,营造了一种静谧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用勺子轻轻搅拌茶水,心中感受到自然的声音,这种细腻的感受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宁静。整首诗不仅表达了对茶的热爱,也渗透着诗人对生活的哲学思考,表现出一种闲适与从容的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龙舒有良匠:引入主题,强调工匠的技艺与茶鼎的价值。
- 铸此佳样成:赞美茶鼎的精美造型,暗示其工艺之高。
- 立作菌蠢势:通过比喻突出茶鼎的形态,形象生动。
- 煎为潺湲声:将茶水的煮沸声与自然的流动声相结合,体现和谐。
- 草堂暮云阴:描绘环境,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松窗残雪明:通过窗外的景象,增添了诗的意境。
- 此时勺复茗:强调品茶的时刻,表达生活的惬意。
- 野语知逾清:自然的声音让人感受到一份宁静与清新。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菌蠢势”形容茶鼎的形态。
- 对仗:如“草堂暮云阴,松窗残雪明”,形成视觉对比。
- 拟人:将自然声音赋予情感,使其显得鲜活。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递了一种对茶文化的热爱,以及在自然中寻求宁静的生活态度,展现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声韵的敏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茶鼎:象征高雅文化,反映了文人对品茶的热爱。
- 草堂:代表隐逸的生活方式,体现诗人的自我选择。
- 暮云:象征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变化。
- 残雪:象征冬去春来,传递出希望和新生的气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良匠”指的是谁? A. 工匠
B. 诗人
C. 文人 -
“草堂暮云阴”中的“阴”指的是什么? A. 明亮
B. 暗淡
C. 清新 -
“此时勺复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忧愁
B. 惬意
C. 紧张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茶歌》 by 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 by 李白
诗词对比:
对比皮日休的《茶中杂咏·茶鼎》和杜甫的《饮茶歌》,可以看到两位诗人对茶的不同描写。皮日休更细腻地描绘了茶鼎的形状和环境的宁静,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了饮茶的乐趣与人生哲思。两者都体现了唐代文人对茶文化的热爱,但在风格和情感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茶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