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阳大雪》
时间: 2025-01-25 23:43: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流关前一尺雪,鸟飞不度人行绝。
冰连溪谷麋鹿死,风劲野田桑柘折。
江淮卑湿殊北地,岁不苦寒常疫疠。
老农自言身七十,曾见此雪才三四。
新阳渐动爱日辉,微和习习东风吹。
一尺雪,几尺泥,泥深麦苗春始肥。
老农尔岂知帝力,听我歌此丰年诗。
白话文翻译:
在清流关前积了一尺厚的雪,飞鸟都无法飞过,人迹罕至。
冰冻使溪谷中的麋鹿都死去,狂风劲吹,连田野上的桑树和柘树都被折断。
江淮地区湿润,而北方却很少遭受这样严寒的天气,这一年并不算苦寒,疫情也时常肆虐。
老农自言已经七十岁了,过去三四次见过这样的雪。
新阳渐渐升起,温暖的阳光照耀,微风轻轻吹拂。
一尺雪,几尺泥,泥土深厚,麦苗在春天开始茁壮成长。
老农怎么会知道天帝的力量,听我吟唱这首丰年的诗。
注释:
- 清流关:地名,指的是一个关隘,象征着险恶的天气。
- 一尺雪:表示雪的厚度,暗示天气的极端。
- 鸟飞不度:鸟类无法飞越,形象地描绘出雪的厚重。
- 麋鹿:一种动物,象征自然界生灵的苦难。
- 江淮卑湿:江淮地区地势低洼,湿气重。
- 帝力:指自然力量或天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以散文、诗词闻名于世,与苏轼、王安石并称为“宋代三大家”,其诗风清新自然、感情真挚。
创作背景:
《永阳大雪》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欧阳修的晚年。此时正值寒冬,反映了北方地区的严寒和农民对自然的感受,兼具了诗人对农事的关注及对自然的深思。
诗歌鉴赏:
《永阳大雪》是一首描绘冬季大雪景象的诗。诗中通过严冬的景象,揭示了自然与人类生存之间的关系。开头的“一尺雪”让人感受到冬天的寒冷和严酷,随之而来的“鸟飞不度人行绝”则进一步加强了这种孤寂的感觉。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诗人也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江淮和北地的气候差异,隐含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
“老农自言身七十”则引入了农民的视角,表达了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的无奈和脆弱。同时,诗中也透出一种乐观的态度,尽管天气严寒,但新阳渐动、春天即将来临,这种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机。
最后两句“老农尔岂知帝力,听我歌此丰年诗”更是将诗的主题升华,强调了人们对自然的无知与敬畏,也传达了对丰收的期待。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冬雪的美丽与严酷,更展示了诗人对农田、对生命的深切关怀,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清流关前一尺雪:描绘了严冬的雪景,设定了背景。
- 鸟飞不度人行绝:强调了雪的厚重和人迹罕至的孤寂。
- 冰连溪谷麋鹿死:自然的残酷,生灵的脆弱。
- 风劲野田桑柘折:自然力量的强大,农田的受损。
- 江淮卑湿殊北地:对比南北气候,表现地域差异。
- 岁不苦寒常疫疠:虽年寒冷,但更有疫情困扰的现实。
- 老农自言身七十:透视老农的智慧与经历。
- 曾见此雪才三四:回忆往昔,感慨时光流逝。
- 新阳渐动爱日辉:转折,带来希望与温暖。
- 微和习习东风吹:春风拂面,预示着新生。
- 一尺雪,几尺泥:自然环境的变化与农事的联系。
- 泥深麦苗春始肥:春天的来临,农作物的生长。
- 老农尔岂知帝力:人类的无知与自然的伟大。
- 听我歌此丰年诗:表达对丰收的期待与对未来的信心。
修辞手法:
- 对比:南北气候的对比,突出自然环境的不同。
- 拟人:冰雪和风的描写,赋予自然以生命。
- 夸张:一尺雪、几尺泥的描述,增强了诗的视觉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冬季的严寒与即将到来的春天,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期待,同时也反映了农民对丰收的渴望与对天命的无奈。这种情感交织,展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关怀与自然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象征寒冷、孤寂与自然的威力。
- 鸟:寓意生命的脆弱,人与自然的隔阂。
- 新阳:象征希望与新生,预示着春天的来临。
- 泥:代表生命的滋养,反映农业的重要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王安石
- B. 欧阳修
- C. 苏轼
-
诗中提到的“清流关”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动物
- B. 地名
- C. 一种植物
-
诗中提到的“新阳渐动”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绝望
- B. 希望
- C. 无奈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杜甫:描写春天和农事的诗作。
- 《江雪》- 柳宗元:同样描绘雪景,反映孤独心境的诗。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津》- 李白: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象,但李白的更倾向于表现个人情感,欧阳修则关注社会与农事。
通过对比,能够看出两位诗人在自然描写中的不同侧重,李白更具个性化,而欧阳修则更具社会责任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欧阳修生平及其作品分析相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