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午秋日观桥》

时间: 2025-01-11 17:11:54

人言秋日短,无事日更长。

篱落既补治,稼穑已涤场。

薄暮有微兴,悠然步东冈。

东冈枣与梨,累累半青黄。

幽菊虽未吐,已含风露香。

风物良可喜,客来有杯觞。

但使常如此,贫贱亦何伤。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壬午秋日观桥
作者: 周紫芝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人言秋日短,无事日更长。
篱落既补治,稼穑已涤场。
薄暮有微兴,悠然步东冈。
东冈枣与梨,累累半青黄。
幽菊虽未吐,已含风露香。
风物良可喜,客来有杯觞。
但使常如此,贫贱亦何伤。

白话文翻译:

人们都说秋天的日子短暂,而没有事情的时候,白天似乎更长。篱笆墙已修补完毕,农田的收割也已完成。傍晚时分略有兴致,悠闲地走到东边的土岗上。东岗上的枣树和梨树,果实累累,半青半黄。幽香的菊花虽然还未绽放,但已经散发出晨露的香气。自然的风光真令人喜爱,朋友来访时有酒杯相邀。只要生活常是这样,贫穷和困苦又有什么关系呢?

注释:

  • 壬午:指的是农历的一个年份。
  • 稼穑:指的是农业的收获。
  • 薄暮:傍晚。
  • 幽菊:指的是菊花,通常与秋天相关。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反映了宋代士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理解,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朋友相聚的重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紫芝,字子真,号紫芝,南宋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闻名。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秋季,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反映了当时士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壬午秋日观桥》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的热爱。诗的开头以“人言秋日短”引入,反映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而“无事日更长”则表现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接着,诗人描绘了秋日的田园景象,篱落的修补和稼穑的完成,展现了一幅丰收的画面。薄暮时分,诗人悠然自得地走在东冈,感受着自然的气息。此时东冈的果实半青半黄,生动地描绘了秋天的丰收情景。

“幽菊虽未吐,已含风露香”一句,展现了秋天即将到来的气息。尽管菊花尚未盛开,但它的香气已经开始弥漫,象征着秋天的成熟和生命的延续。诗的最后两句“但使常如此,贫贱亦何伤”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哲学思考,认为只要生活平淡而快乐,贫穷又有什么关系呢?整个诗歌流露出一种淡泊明志、乐天知命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人言秋日短,无事日更长。”:借他人之言引入,表达对时光的回味。
    2. “篱落既补治,稼穑已涤场。”:展现乡村的宁静与农忙后的闲适。
    3. “薄暮有微兴,悠然步东冈。”:描绘傍晚的轻松心境。
    4. “东冈枣与梨,累累半青黄。”:生动描绘丰收的果实。
    5. “幽菊虽未吐,已含风露香。”:表现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6. “风物良可喜,客来有杯觞。”:强调与友人相聚的乐趣。
    7. “但使常如此,贫贱亦何伤。”:总结生活的哲学,强调心态的重要性。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篱落既补治,稼穑已涤场”,展现工整之美。
    • 拟人:如“幽菊虽未吐,已含风露香”,赋予菊花生命感。
  • 主题思想: 诗歌传达了自然与生活的和谐,倡导一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强调内心的富足远比物质的富裕更为重要。

意象分析:

  • 秋日:象征着丰收与成熟。
  • 篱落:代表着田园生活的宁静。
  • 菊花:常与高洁、清雅相联系,象征着不屈的生命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稼穑”指的是什么?
    A. 农业收获
    B. 诗歌创作
    C. 朋友聚会

  2.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A. 贪图富贵
    B. 安贫乐道
    C. 忧虑时光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山中杂诗》王维:描绘自然景色与生活的诗篇。

诗词对比:

  • 周紫芝与李白的田园诗风格对比:周诗更侧重于日常生活的细腻描写,而李白则更注重豪放的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周紫芝的诗集及相关评论
  • 宋代诗词研究文献
  • 古诗词鉴赏相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