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四十首 其八》
时间: 2025-04-28 02:45:3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鹰本是鸷鸟,爪利翮劲疾。
胡为化为鸠,钝拙无与匹。
栖迟荆棘间,粒啄营口实。
暮啼墙角雨,朝啼屋头日。
昔为众鸟畏,今为众鸟咥。
运命苦不常,孰为金石质。
白话文翻译:
鹰本是猛禽,爪子锋利,翅膀有力而飞快。
为什么它变成了鸠鸟,变得迟钝无能,再无匹敌?
栖息在荆棘丛中,啄食着营口的果实。
黄昏时分在墙角鸣叫,清晨时在屋顶叫唤。
曾经是众鸟所畏惧的,如今却被众鸟所啄食。
命运的变化多端,谁能像金石般坚固?
注释:
- 鸷鸟:指猛禽,如鹰等。
- 化为:变成,转变为。
- 钝拙:迟钝笨拙。
- 营口实:营口是指鸟巢,实指果实。
- 啼:鸣叫,鸟的叫声。
- 咥:啄食,攻击。
- 运命:命运,指人生的际遇和遭遇。
- 金石质:比喻坚硬的东西,象征坚固的品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1311年-1375年),字伯温,号季高,元代著名诗人、政治家。他以诗词、散文著称于世,是元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刘基的诗风豪放,常用典故,善于抒发个人情感,作品中表现出对社会的关怀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杂诗四十首》是刘基在政治经历、个人遭遇的基础上所作,反映了他对人生无常、命运变化的深刻思考。此首诗特别表达了他对曾经辉煌的鹰如今沦落为鸠的感慨,展现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生命脆弱的认知。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鹰与鸠的对比,深刻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命运的变化。在开头,作者描述了鹰的威武与飞速,强调了它作为鸷鸟的本质。接下来,诗人用“胡为化为鸠”表达了对变化的疑问,展现了对自身境遇的反思。鹰的转变不仅是对自身能力的贬低,也是一种深刻的自我怀疑。接着,诗中描绘了鹰的栖息之地和啄食的行为,暗示了在困境中求生的无奈。
诗的后半部分更是将主题推向高潮,昔日的强者如今却成为众鸟的攻击对象,生动地体现了命运的捉弄与人生的悲剧。而最后一句“运命苦不常,孰为金石质”则是一种哲理性的总结,指出在变幻无常的命运面前,只有金石般的品质才能屹立不倒。这一感悟不仅是对鹰的哀叹,更是对自己及每一个人的警醒。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鹰本是鸷鸟,爪利翮劲疾。
说明鹰的本质是凶猛的鸟类,具备锋利的爪子和强健的翅膀,象征着力量与速度。 -
胡为化为鸠,钝拙无与匹。
表达了对鹰变成鸠的困惑,鸠的形象是迟钝、笨拙的,暗示了自身的失落与不甘。 -
栖迟荆棘间,粒啄营口实。
描述了鹰栖息在荆棘丛中,啄食艰难,表现出在逆境中求生的挣扎。 -
暮啼墙角雨,朝啼屋头日。
描绘了鹰在不同时间的鸣叫,象征着生命的无常与变化。 -
昔为众鸟畏,今为众鸟咥。
对比昔日的强者如今却被众鸟攻击,强烈表现出命运的反转。 -
运命苦不常,孰为金石质。
反思命运的无常,强调坚韧品质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对比:鹰与鸠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 拟人:鸟鸣、栖息等动作赋予了情感,增添了生动性。
- 比喻:鹰象征强者,鸠象征弱者,体现了社会的变化与个人的命运。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命运无常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生命运变化的思考。它通过鹰与鸠的对比,表现了个人从强盛到衰弱的心路历程,传达出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鹰:象征力量、勇气和高贵,代表着曾经的辉煌。
- 鸠:象征懦弱、无能,代表着沦落与失落。
- 荆棘:象征困境与艰难,反映了生存的压力。
- 墙角:暗示隐蔽与孤独,表现出内心的挣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爱情的渴望
B. 对命运无常的感慨
C. 对自然的描写
D. 对历史的反思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鹰”象征着__。
-
判断题:诗中的“鸠”代表着强者。 (对/错)
答案:
- B
- 力量与勇气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较,刘基的这首诗同样表现了对命运的思考,但杜甫更多地展现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而刘基则更着重于个人的命运变化。两者都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但表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元代文学史》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刘基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