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浦莲近》

时间: 2025-01-11 21:02:37

愁红飞眩醉眼。

日淡芭蕉卷。

帐掩屏香润,杨花扑、春云暖。

啼鸟惊梦远。

芳心乱。

照影收奁晚。

画眉懒。

微醒带困,离情中酒相半。

裙腰粉瘦,怕按六么歌板。

帘卷层楼探旧燕。

肠断。

花枝和闷重捻。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隔浦莲近

作者: 赵闻礼〔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愁红飞眩醉眼。日淡芭蕉卷。帐掩屏香润,杨花扑春云暖。啼鸟惊梦远。芳心乱。照影收奁晚。画眉懒。微醒带困,离情中酒相半。裙腰粉瘦,怕按六么歌板。帘卷层楼探旧燕。肠断。花枝和闷重捻。

白话文翻译:

愁苦的红色花瓣在眼前飞舞,醉意朦胧。阳光微弱,芭蕉叶轻轻卷曲。帐子遮住了香气,杨花轻轻飘落在温暖的春云上。啼鸟惊醒了远方的梦,内心纷乱不堪。镜中影子在黄昏时分收回,画眉鸟懒得鸣叫。微微苏醒却又感到困倦,离别的情愫在酒中交织。裙腰显得瘦弱,害怕按下六么歌的曲板。帘子卷起,探望旧燕子,心如刀绞。花枝在闷闷不乐中反复捻动。

注释:

  • 愁红:指愁苦的红色花瓣,可能是指梅花或桃花,含有伤感之意。
  • 飞眩:形容因醉酒而眼花缭乱的感觉。
  • 帐掩:帐子遮住,指卧室或闺房的帷帐。
  • 杨花:杨树的花絮,轻盈飘散。
  • 离情:离别的情感,通常带有伤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闻礼,宋代词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描写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常常描绘爱情、离别和自然景色,具有很强的个人情感色彩。

创作背景:

《隔浦莲近》作于一个春日的午后,诗人可能正处于情感的纠葛之中,或是思念某个远方的人,或是经历了离别的痛苦。整个诗歌的氛围透出一种柔美而又伤感的情绪。

诗歌鉴赏:

《隔浦莲近》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和思念之情。诗中以“愁红飞眩醉眼”开篇,便让读者感受到一份强烈的情感冲击,醉意与愁苦交织在一起,似乎在暗示着一种无奈的情感状态。接下来的描写中,芭蕉的轻柔、帐子的遮掩、杨花的飘落,都是春日气息的体现,然而这些美好的景象却与内心的困惑、离情相对立,形成鲜明的对比。

“啼鸟惊梦远”一句,传达了梦境被现实打断的感觉,鸟鸣声让人从梦境中苏醒,现实的烦恼与思念顿时涌上心头。诗人在细腻的描写中,揭示了离别所带来的深刻痛苦与孤独感,尤其是“裙腰粉瘦”,不仅描写了女子的身形,更隐含着离别后的忧伤和思念的情感。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宋代词人对于内心情感的细腻捕捉和深刻表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愁红飞眩醉眼:愁苦的红色花瓣在眼前飞舞,令人感到眼花缭乱,表现出一种因情而醉的状态。
  • 日淡芭蕉卷:阳光微弱,芭蕉叶轻轻卷曲,营造出一种静谧的环境。
  • 帐掩屏香润:帐子遮住了香气,烘托出闺房的私密氛围。
  • 杨花扑春云暖:杨花轻轻飘落,象征生命的流逝与春天的温暖交融。
  • 啼鸟惊梦远:啼鸟声惊醒了远方的梦,暗示现实对梦境的打扰。
  • 芳心乱:内心情感混乱,无法自持。
  • 照影收奁晚:黄昏时分,镜中影子被收回,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画眉懒:画眉鸟懒于鸣叫,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疲惫和无奈。
  • 微醒带困:微微苏醒却又感到困倦,体现出离别后的情感纠葛。
  • 裙腰粉瘦:裙腰显得瘦弱,暗示女子因思念而消瘦。
  • 帘卷层楼探旧燕:帘子卷起,寻找旧燕子,象征着对往昔的怀念。
  • 肠断:心如刀绞,表现出深刻的痛苦。
  • 花枝和闷重捻:花枝在闷闷不乐中反复捻动,象征着内心的无奈与烦闷。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愁红”比喻内心的愁苦,将情感与花瓣相结合。
  • 拟人:将画眉鸟拟人化,赋予其懒惰的特性,表现出诗人心境。
  • 对仗:整首诗在意象和情感上形成对比,增强了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表达离别时的愁苦与思念,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诗中不仅有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还有对现实时光流逝的感伤,深刻而动人。

意象分析:

  • 愁红:象征离愁别绪,表现出诗人内心的苦闷。
  • 芭蕉:象征春日的温柔与宁静,但又与离愁相对立。
  • 杨花:象征生命的流逝,暗示过往的甜蜜与如今的孤独。
  • 啼鸟:象征着现实对梦境的打扰,增强了诗的情感张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愁红飞眩醉眼”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愁苦 C. 无聊

  2. “啼鸟惊梦远”中的“惊”字最能传达哪种感受? A. 惊喜 B. 惊扰 C. 惊恐

  3. 诗中的“裙腰粉瘦”暗示了什么? A. 健康 B. 思念 C. 快乐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赵闻礼的《隔浦莲近》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描绘了离别的愁苦,但李清照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刻画,而赵闻礼则通过自然意象构建了一个更为复杂的情感网络。

参考资料:

  • 《宋代词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的情感表达与艺术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