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处庆老若圭游雪窦杖锡二首》

时间: 2025-01-11 17:04:24

有意西游万玉峰,往来何可太匆匆。

知心能几片云外,回首应多明月中。

争供粟泥怀太白,终留梨实待兴公。

从今若枉诗相问,我住丹霞水竹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有意西游万玉峰,往来何可太匆匆。 知心能几片云外,回首应多明月中。 争供粟泥怀太白,终留梨实待兴公。 从今若枉诗相问,我住丹霞水竹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西游之旅的向往,虽然路途遥远,却不愿匆匆而行。心灵的知音又能有多少呢?回首往事,或许明月下的回忆更加深刻。为了追求理想,难道还要为太白的诗酒而忧虑?最终,我愿意留在梨树下,静待兴公的到来。从今以后,若是有人问我诗歌的事情,我便住在丹霞山的水竹丛中。

注释

  • 有意:想要。
  • 西游:指向西方的旅行。
  • 万玉峰:形容山峰如同万颗玉石般美丽。
  • 匆匆:急促,匆忙。
  • 知心:能够理解的知音。
  • 片云外:指远离尘世的云端。
  • 明月中:象征着清澈明亮的回忆。
  • 粟泥:指用米做的泥,形容生活的琐碎。
  • 太白:指李白,唐代著名诗人。
  • 梨实:梨树的果实,象征着丰收的希望。
  • 丹霞:指丹霞山,以其奇特的地貌著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著,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常反映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常常表达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诗人与友人游历雪窦山时,表达了他对游历的向往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同时也透露出他对往事的感慨与淡泊心境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意境上构建了一个理想化的游历场景,诗人通过描绘西游的壮丽山川,表达了对自由与理想生活的向往。开篇“有意西游万玉峰”描绘了壮美的自然景观,营造了豪迈的气氛。接下来的“往来何可太匆匆”则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匆忙的思考,提示人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应当从容不迫。

“知心能几片云外”表达了诗人对知音的渴望,暗示懂得他的人并不多,回首往事,明月照耀下的思绪更加清晰。诗人通过“争供粟泥怀太白”,引入李白这一历史典故,展现了他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同时也表明了他不愿囿于世俗的态度。

最后两句“从今若枉诗相问,我住丹霞水竹丛”,更是将归隐的愿望与现实生活的简单化结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对平静生活的追求。整首诗在情感上流露出一种洒脱与淡泊,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理想的执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有意西游万玉峰:表达诗人对西方美丽山峰的向往。
  2. 往来何可太匆匆:劝诫自己不必急于求成,享受旅途。
  3. 知心能几片云外:感叹身边能理解自己的人少之又少。
  4. 回首应多明月中:回忆往事多在明月下,象征清澈。
  5. 争供粟泥怀太白:追求理想,不必因琐事而烦恼。
  6. 终留梨实待兴公:期待未来的收获,象征着希望。
  7. 从今若枉诗相问:表明自己将隐居,不愿再与诗歌纠缠。
  8. 我住丹霞水竹丛:指自己将隐居于自然之中,过简单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峰比作玉石,形象生动。
  • 对仗:如“知心”和“片云外”的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明月象征着记忆与清醒。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追求理想与淡泊名利,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万玉峰:象征着壮丽的自然与理想境界。
  2. 明月:象征着清晰的回忆与思考。
  3. 梨实:象征未来的希望与收获。
  4. 丹霞:象征着隐逸的理想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对西游的态度是: A. 急于求成 B. 从容享受 C. 无所谓 D. 拒绝前往

  2. “知心能几片云外”中的“云外”代表: A. 自然景观 B. 难以接近的理想 C. 诗人的朋友 D. 过往的记忆

  3. 诗中提到的“太白”是指: A. 唐代诗人李白 B. 一种花 C. 一种酒 D. 一种山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将进酒》与陈著的《与处庆老若圭游雪窦杖锡二首》都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但李白更侧重于豪放与饮酒作乐,而陈著则更倾向于淡泊与归隐。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