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道傍木犀
——严粲 〔宋代〕
路人攀折半成荒,
何似山中自在芳。
可耐西风相料理,
为谁消得许清香。
白话文翻译:
路上的行人将木犀花采折得快要枯萎,
哪比得山中那自由自在的芳香。
西风吹来,木犀花也能忍受,
为了谁在这里消散了这么多清香?
注释:
- 道傍:路旁,指的是街道边。
- 木犀:一种香花植物,花香浓郁。
- 攀折:指人们用手去采摘和折断。
- 荒:荒废,凋零。
- 自在:自由自在,没有束缚。
- 可耐:能够忍受,承受得住。
- 西风:秋天的风,常暗示凋零、凋谢的季节。
- 消得:消散、流失。
典故解析:
木犀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清香和美好,常用来比喻人或事物的高尚和美丽。诗中的“西风”则常常与秋天和衰败联系在一起,暗示着生命的无常和美的易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严粲,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著称。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在宋代,城市发展迅速,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疏离。严粲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人们攀折花木的不满,反映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诗歌鉴赏:
《道傍木犀》通过描绘路边木犀花的遭遇,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向往和对人类破坏行为的反思。诗的开头,“路人攀折半成荒”,直指行人的无情采摘,令人惋惜,这种行为不仅使木犀花的生命遭受重创,也让那些原本生机勃勃的花朵失去了应有的芳香。接着诗人将木犀与山中自在的芳香作对比,表明自然界的生存状态要比被人类破坏的环境要来得美好。最后一句“为谁消得许清香”,则是对美好事物被消耗的质问,暗含对人类自私行为的指责。
整首诗结构紧凑,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的挚爱,也有对人类行为的深刻反思。诗人用简单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具有强烈的哲理意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路人攀折半成荒:行人们的随意采摘使得原本生机盎然的木犀花变得荒凉。
- 何似山中自在芳:与山中自然生长的木犀相比,路边的木犀显得格外悲哀。
- 可耐西风相料理:木犀花虽然经受着西风的吹拂,却依然能忍受。
- 为谁消得许清香:质疑为何这些花香要为人类的采摘而消失。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木犀花的命运比作人与自然的关系,暗示人类的行为对自然的影响。
- 拟人:赋予木犀花以情感,使其具有了忍受和消散的能力,增加了诗的情感厚度。
- 对仗:前后句对比鲜明,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类破坏行为的反思,以及对生命脆弱与美好瞬间的珍惜。
意象分析:
- 木犀:象征着美好、芬芳的事物,代表着自然的纯真。
- 西风:象征着秋天的到来,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
- 路人:代表着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对美好事物的无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攀折”的意思是? A. 采摘
B. 观察
C. 种植 -
“西风”在诗中象征什么?
A. 春天的希望
B. 秋天的凋零
C. 夏天的热情 -
诗人对路人行为的态度是?
A. 赞赏
B. 指责
C. 无所谓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王维
- 《秋夕》——杜甫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中杂诗》同样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诗中强调了自然的宁静与诗人的内心感受,与严粲的《道傍木犀》形成鲜明对比,后者更侧重于对人类行为的批判。
参考资料:
- 《宋代诗歌选》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
- 《诗词鉴赏与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