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俗轩》

时间: 2025-02-04 15:31:51

轩前叠小山,山下生新竹。

秀色逗幽光,都作轩窗绿。

公来坐其上,更置一株玉。

岸巾人亦凉,意饱不须肉。

落屑随飞香,是中安有俗。

意思解释

无俗轩

作者: 郑刚中 〔宋代〕

原文展示:

轩前叠小山,山下生新竹。
秀色逗幽光,都作轩窗绿。
公来坐其上,更置一株玉。
岸巾人亦凉,意饱不须肉。
落屑随飞香,是中安有俗。

白话文翻译:

在轩的前面叠起小山,山下长出了新竹。
那秀丽的色彩映照着幽静的光芒,全部变成了轩窗的绿色。
当公子您坐在上面时,再放一株玉竹。
岸边的风轻轻吹来,人也感到清凉,心满意足不需要肉食。
落下的花瓣伴随着飞扬的香气,这里何来世俗之事?

注释:

  • : 轩是高大的房屋或楼阁,表示一种优雅的居所。
  • : 堆叠,叠加。
  • 秀色: 美丽的色彩。
  • : 这里指代玉竹,象征高洁。
  • 岸巾人: 指在岸边的人,形容其衣着清凉。
  • 落屑: 指花瓣或树叶的碎片。
  • : 这里指世俗的事务,与清雅相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刚中,字士直,号无俗轩,是宋代的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诗人闲居时,描写了他所处环境的清幽与雅致,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淡漠和对自然美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一个清幽雅致的环境。诗人以“轩前叠小山”开篇,构建了一个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空间。接着,诗中提到的“秀色逗幽光”,暗示了光与色的交融,增添了诗的美感。诗人在此环境中感受到的宁静与满足,传达了一种对物质享受的超脱。最后一句“是中安有俗”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强调了他在自然美景中所感受到的无俗之境,表现了对清雅生活的追求。

通过对自然的细致描写,诗人透露出一种对人世繁华的淡然,显示了其高洁的情操与独特的生活态度。整首诗不仅在意境上清新脱俗,更在情感上真实动人,令人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轩前叠小山”:描述了轩前的小山,营造了自然的氛围。
  • “山下生新竹”:强调了山下的生机,竹子的青翠与新生象征着活力。
  • “秀色逗幽光”:借自然的美色来映衬内心的宁静。
  • “公来坐其上”:直接对话,拉近与读者的距离,邀请人们一同感受这份雅致。
  • “更置一株玉”:象征着更高的品位与追求。
  • “岸巾人亦凉”:描绘了清凉的环境,表达了生活的惬意。
  • “意饱不须肉”:强调了精神的满足,超越物质的享受。
  • “落屑随飞香”:细腻的描写增强了诗的生动感。
  • “是中安有俗”:最终回归主题,强调了无俗之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比作秀色和幽光,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对仗:上下句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自然景色以情感,使其更具亲和力。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现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脱与对清雅生活的追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 小山:象征宁静的环境,隐喻内心的安宁。
  • 新竹:象征生机和希望。
  • :象征高洁与品位。
  • 香气:象征美好、愉悦的生活体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秀色逗幽光”中的“秀色”指的是什么? A. 色彩的美丽
    B. 世俗的繁华
    C. 自然的声音
    D. 诗人的心情

  2. 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
    A. 热爱
    B. 无所谓
    C. 超脱
    D. 依赖

答案:

  1. A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王维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郑刚中的《无俗轩》与王维的《山中杂诗》都描绘了自然之美,但郑的作品更强调对世俗的超脱,而王维的作品则更为直接地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哲理。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郑刚中诗集》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