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赠家安国》

时间: 2025-01-10 23:19:18

家侯口吃善著书,常愿执戈王前驱。

朱绂蹉跎晚监郡,吟弄风月思天衢。

二苏平生亲且旧,少年笔砚老杯酒。

但使一气转洪钧,此老矍铄还冠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家侯口吃善著书,常愿执戈王前驱。
朱绂蹉跎晚监郡,吟弄风月思天衢。
二苏平生亲且旧,少年笔砚老杯酒。
但使一气转洪钧,此老矍铄还冠军。

白话文翻译:

家侯口吃,但擅长写作,常常希望能在王前担任先锋。
朱绂(官职)因岁月蹉跎而晚年担任郡守,吟诵风月,思念天子之路。
二苏(苏轼与苏辙)与我关系亲近且久,年轻时一起作诗,饮酒畅谈。
只要一股气势能够转动如洪钟般的力量,这位老人依然精神矍铄,还是个冠军。

注释:

  • 家侯:指家安国的姓氏,可能是隐喻其性格特点。
  • 口吃:说话不流利,形容词。
  • 执戈:指持戈作战,意指带头。
  • 朱绂:古代官职,后来也指官员。
  • 蹉跎:形容岁月的流逝,时间的浪费。
  • 吟弄风月:吟唱诗歌,玩弄风月之事。
  • 天衢:指通天的大道,象征高位或理想的追求。
  • 二苏:苏轼与苏辙,著名文学家。
  • 一气转洪钧:意为一股浩大的气势。
  • 矍铄:形容人老而精神依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以其清新俊逸的诗风和独特的书法风格著称。其诗多描写自然、抒发情感,尤以山水田园诗最为人称道。

创作背景:

《戏赠家安国》是黄庭坚为朋友家安国所作,表达了对好友的关心与祝福。诗中通过描述好友的特点,展现了友谊深厚和对人生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家安国的描述,展现了诗人与朋友之间深厚的感情。开篇提到家侯“口吃”,却“善著书”,展现了人虽有缺陷,但仍有特长。这种对比引发了对人性的思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与优点。接着提到朱绂的“蹉跎”,不仅是对时间的感慨,也是对人生经历的总结,暗示着岁月的流逝对人的影响。接下来提到与苏轼、苏辙的友情,诗人以“少年笔砚老杯酒”回忆过去,表现了对青春和友情的珍视。最后,诗人将希望寄托在“洪钧”之上,表达了对生命力和精神状态的向往,强调无论年岁如何,只要心中有气势,仍能如年轻时一样活力四射。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让整首诗充满了温暖与力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家侯口吃善著书:指出家安国口吃,但写作能力强,显示出一种人性中的复杂性。
  • 常愿执戈王前驱:表达了他希望能在王前施展才华的愿望,体现了志向与抱负。
  • 朱绂蹉跎晚监郡:朱绂因时光的流逝而晚年担任官职,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感慨。
  • 吟弄风月思天衢:吟诵诗歌、思念理想的生活,显示出诗人的内心追求。
  • 二苏平生亲且旧:提到与苏轼、苏辙的深厚友情,表现出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 少年笔砚老杯酒:回忆年轻时的欢聚,表现对过往岁月的珍惜。
  • 但使一气转洪钧:表达对生命活力的期待,强调精神状态的重要性。
  • 此老矍铄还冠军:强调即使年老,仍能保持活力,展现了积极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对比:口吃与著书的对比,展现人性的多样性。
  • 拟人:将时间“蹉跎”拟人化,传达对时间的感慨。
  • 象征:洪钧象征着力量与气势,表达对生命的期待。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友情、时间与生命力展开,传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积极向上的态度,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和对生命活力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月:象征美好事物与情感,常用来表达诗人的情怀。
  • 洪钧:象征着力量、气势与生命的活力,传达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 杯酒:象征友情与欢聚,表达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家侯是指谁?

    • A. 黄庭坚
    • B. 苏轼
    • C. 家安国
    • D. 朱绂
  2. 诗中提到的“二苏”指的是哪两位诗人?

    • A. 苏轼和李白
    • B. 苏轼和苏辙
    • C. 苏辙和白居易
    • D. 苏轼和杜甫
  3. “蹉跎”一词在诗中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 A. 年轻
    • B. 时光流逝
    • C. 友情
    • D. 志向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现了对过往的思考与情感。
  • 《月夜忆舍弟》(杜甫):表达对友情与时间的感慨。

诗词对比:

  • 《赠友人》(王维):同样以友情为主题,但风格偏向于自然与宁静的描绘。
  • 《春望》(杜甫):表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友人的思念,情感更加沉重。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黄庭坚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