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上赵侍郎生日)》
时间: 2025-02-04 15:27:1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贺新郎(上赵侍郎生日)》
作者:李刘
鹄立通明殿。又重逢揆余初度,梦庚华旦。
不学花奴簪红权,且看秋香宜晚。
任甲子从新重换。天欲东都修车马,故降神生甫维周翰。
歌崧岳,咏江汉。明堂朝罢夷琛献。
引星辰万人共听,风尘长算。
清昼山东诸将捷,席卷黄河两岸。
问谁在玉皇香案。
师保万民功业别,向西京原庙行圭瓚。
定郏鄏,蔔瀍涧。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赵侍郎的生日庆典,诗人在通明殿中恭贺,仿佛重回初次相见的时刻,梦中感到华丽的早晨。不愿像花奴那样只注重外表的装饰,而是希望能看秋天的香气更加迷人。时光如甲子般更替,天要为东都修建车马,神明因此降临,赋予周翰新的生机。
在崧岳歌唱,在江汉吟咏,明堂朝会后夷琛献上礼物。星辰璀璨,万人齐听,风尘的岁月如同算数。清晰的白昼里,山东的将领们取得了胜利,横扫黄河两岸。谁在玉皇的香案前呢?保佑万民的功业将与西京的庙宇相连。
注释
- 通明殿:明亮的殿堂,象征着光明和权力。
- 揆余初度:指重逢的初次相见。
- 秋香:秋天的香气,象征着成熟和美好。
- 甲子: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周期,象征时间的流逝。
- 明堂:古代祭祀的地方,象征着国家的繁荣。
- 玉皇:道教中的天帝,象征着权威和神灵的庇护。
- 圭瓚:古代祭祀用的器具,象征着对神明的敬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刘,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以清新俊逸著称,擅长写词,尤其在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方面有独特风格。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赵侍郎生日之际,表达了对他的祝贺与美好期望,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官员的尊重与祝愿。
诗歌鉴赏
《贺新郎(上赵侍郎生日)》是一首充满祝福与敬意的作品。诗人通过描绘官员的生日庆典,展现了对国家和民众的关注。全词结构严谨,意象丰富,既有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又有对未来的美好期许。诗中“鹄立通明殿”一开头就将读者带入了庄重的场景,仿佛置身于高雅的殿堂中,领略到那个时代的风采。接着,诗人以“梦庚华旦”抒发重逢的喜悦,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感情。在对比中,诗人选择不学花奴的表面装饰,而是关注内在的美好,传达出一种从容与深思的态度。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描绘胜利的场景,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尤其是“席卷黄河两岸”的豪情,显示出对国家繁荣和民生幸福的期待。整首词在意象的运用上,既有自然的美感,又有历史的厚重,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考与对生活的热爱。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诗人不仅为赵侍郎送上祝福,也为所有的读者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鹄立通明殿:描绘一种高洁的氛围,象征着尊贵。
- 又重逢揆余初度,梦庚华旦:表达对重逢的期待与美好回忆。
- 不学花奴簪红权:强调内涵胜于外表的哲学。
- 且看秋香宜晚:期待成熟之美,蕴含了对完美时刻的向往。
- 任甲子从新重换:象征着时光流逝与新生的轮回。
- 天欲东都修车马:预示着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 故降神生甫维周翰:神明的降临,象征着新的希望。
- 歌崧岳,咏江汉:表达对自然的赞美,体现了诗人情怀。
- 明堂朝罢夷琛献:体现出朝廷的礼仪与对君主的尊重。
- 引星辰万人共听:夜空的美丽与人们的共鸣,象征团结。
- 风尘长算:时间的流逝与岁月的积累。
- 清昼山东诸将捷:表现出对胜利的期待与骄傲。
- 席卷黄河两岸:描绘了壮观的场面,象征着力量。
- 问谁在玉皇香案:对神明的敬仰与追求。
- 师保万民功业别:希望保佑国家与人民的功业。
- 向西京原庙行圭瓚:表达对传统与文化的尊重。
- 定郏鄏,蔔瀍涧:最后提及的地名,增添了地域的色彩。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时间比作甲子,增强了时间流逝的感受。
- 对仗:整首词在句式上形成对仗,增强了音乐感。
- 意象:使用自然意象如“星辰”“秋香”等,丰富了诗的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对赵侍郎生日的庆祝,表达了对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的美好祝愿,反映了诗人对官员的尊敬以及对未来的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通明殿:象征权力与光明。
- 秋香:象征成熟与美好。
- 星辰:象征希望与团结。
- 黄河:象征着祖国的壮丽与力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刘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元代 -
“鹄立通明殿”中的“鹄”指的是: A. 一种鸟
B. 一种花
C. 一种神灵
D. 一种乐器 -
诗中提到的“秋香”象征着: A. 年轻
B. 成熟与美好
C. 生命的脆弱
D. 春天的花朵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苏轼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
诗词对比
- 《水调歌头》和《贺新郎》同样在庆祝与祝福的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水调歌头》更多表现个人情感的细腻与哲理性,而《贺新郎》则更侧重于对国家和官员的敬仰与祝福。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