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济渎庙祷雨感应 杨果 〔金朝〕 醮坛人散碧云沈,天表吾君爱物心。一雨霶三万里,成汤无用祷桑林。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祭祀的坛上人们散去,碧云沉沉。天空显现出我君王爱惜万物的心意。一场雨滋润了三万里的土地,成汤无需再在桑林祈祷。
注释:
- 醮坛:祭祀用的坛台。
- 碧云沈:碧云低垂,形容天空的景象。
- 天表:天空的显现。
- 吾君:指作者所敬仰的君王。
- 爱物心:爱护万物的仁心。
- 霶:大雨的样子。
- 成汤:商朝的开国君主,传说中曾因大旱而亲自在桑林祈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果,金朝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看出他对君王的忠诚和对民生的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济渎庙祈祷降雨后,天降甘霖,诗人感怀君王的爱民之心而作。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祭祀后的景象和天降大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君王仁政的赞美。诗中“醮坛人散碧云沈”描绘了祭祀结束后的宁静,而“天表吾君爱物心”则直接赞颂了君王的仁爱。最后两句“一雨霶三万里,成汤无用祷桑林”则通过对比,强调了君王的德政使得自然界响应,无需像成汤那样亲自祈祷。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君王德政的深刻认识和高度赞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醮坛人散碧云沈”:描绘了祭祀结束后的宁静景象,碧云低垂,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 次句“天表吾君爱物心”:直接赞颂了君王的仁爱之心,通过天空的显现来象征君王的德政。
- 第三句“一雨霶三万里”:形容大雨的广阔覆盖,象征君王的德政惠及广大民众。
- 末句“成汤无用祷桑林”:通过历史典故的对比,强调了君王的德政使得自然界响应,无需像成汤那样亲自祈祷。
修辞手法:
- 比喻:“碧云沈”比喻天空的景象,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
- 对比:通过成汤的典故,对比了君王的德政和成汤的亲自祈祷,强调了君王的德政效果。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颂君王的仁政和德政,通过自然界的响应来象征君王的德政惠及广大民众,体现了诗人对君王德政的深刻认识和高度赞扬。
意象分析:
- 醮坛:祭祀的场所,象征着神圣和庄严。
- 碧云:天空的景象,象征着君王的德政和仁爱。
- 雨:自然界的响应,象征着君王的德政惠及广大民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碧云沈”形容的是什么? A. 天空的景象 B. 地面的景象 C. 水面的景象 D. 山林的景象
- 诗中提到的“成汤”是指谁? A. 商朝的开国君主 B. 周朝的开国君主 C. 汉朝的开国君主 D. 唐朝的开国君主
- 诗中“一雨霶三万里”表达了什么? A. 雨水的稀少 B. 雨水的广阔覆盖 C. 雨水的短暂 D. 雨水的猛烈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推荐阅读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生的关怀。 诗词对比: 可以将杨果的这首诗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分析两位诗人在表达对国家和民生关怀上的不同手法和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金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