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工部有同谷七歌其辞高古难及而音节悲壮可》
时间: 2025-01-27 04:16:1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有客有客字晦叔,东皋岁收可饘粥。何为得饱尚多忧,岂是老穷无止足。十日之中九日病,以杖扶行惧颠覆。呜呼一歌兮意长,风林助我鸣悲商。
白话文翻译:
有一位客人,字晦叔,他在东皋的田地每年收获勉强够吃粥。为什么吃饱了还有那么多忧虑,难道是因为年老贫穷而不知足吗?十天中有九天生病,需要用手杖支撑行走,担心摔倒。哎,这一声叹息意味深长,风和树林似乎也在帮我发出悲伤的音调。
注释:
- 字晦叔:指诗中的客人,字晦叔。
- 东皋:地名,指客人的田地。
- 饘粥:稀饭,指勉强够吃的食物。
- 老穷无止足:指年老贫穷却不知足。
- 悲商:悲伤的音调,商是古代五音之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炎,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感受到其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贫困生活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哀叹。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观察到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后,有感而发,通过描述一位名叫晦叔的客人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贫困和疾病带来的痛苦的同情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一位名叫晦叔的客人的生活状态的描述,展现了贫困和疾病带来的痛苦。诗中“东皋岁收可饘粥”一句,简洁地描绘了晦叔勉强维持生计的情景,而“何为得饱尚多忧”则进一步揭示了即使在勉强糊口的情况下,晦叔仍然充满了忧虑。这种忧虑不仅来自于物质上的匮乏,更来自于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生活的无奈。诗的最后两句“呜呼一歌兮意长,风林助我鸣悲商”,通过寓情于景的手法,将晦叔的内心世界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晦叔的悲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有客有客字晦叔”:引出诗中的主人公,字晦叔的客人。
- “东皋岁收可饘粥”:描述晦叔在东皋的田地每年收获勉强够吃粥。
- “何为得饱尚多忧”:提出疑问,为什么吃饱了还有那么多忧虑。
- “岂是老穷无止足”:反问,难道是因为年老贫穷而不知足吗?
- “十日之中九日病”:描述晦叔频繁生病的情况。
- “以杖扶行惧颠覆”:描述晦叔需要用手杖支撑行走,担心摔倒。
- “呜呼一歌兮意长”:表达深长的叹息。
- “风林助我鸣悲商”:通过寓情于景的手法,将晦叔的内心世界与自然环境相结合。
修辞手法:
- 反问:“岂是老穷无止足”通过反问加强语气,引发读者思考。
- 寓情于景:“风林助我鸣悲商”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增强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晦叔生活状态的描述,反映了贫困和疾病带来的痛苦,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透露出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生活无奈的哀叹。
意象分析:
- 东皋:象征贫困的生活环境。
- 饘粥:象征勉强维持生计的食物。
- 风林:象征自然环境,与晦叔的内心世界相结合,增强情感表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客人字晦叔在东皋的田地每年收获勉强够吃的是什么? A. 米饭 B. 饘粥 C. 面包 D. 面条
- 诗中描述晦叔频繁生病的情况是“十日之中九日病”,这意味着什么? A. 晦叔很少生病 B. 晦叔偶尔生病 C. 晦叔经常生病 D. 晦叔从不生病
- 诗的最后一句“风林助我鸣悲商”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样反映了贫困和疾病带来的痛苦。
- 白居易的《卖炭翁》:描述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
诗词对比:
- 王炎的《有客有客字晦叔》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者都反映了贫困和疾病带来的痛苦,但杜甫的诗更多地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王炎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杜甫诗选》:收录了杜甫的诗作,可以对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