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登楼即目观作述怀》

时间: 2025-01-11 01:40:45

凭轩俯兰阁,眺瞩散灵襟。

绮峰含翠雾,照日蕊红林。

镂丹霞锦岫,残素雪斑岑。

拂浪堤垂柳,娇花鸟续吟。

连甍岂一拱,众干如千寻。

明非独材力,终藉栋梁深。

弥怀矜乐志,更惧戒盈心。

愧制劳居逸,方规十产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凭轩俯兰阁,眺瞩散灵襟。
绮峰含翠雾,照日蕊红林。
镂丹霞锦岫,残素雪斑岑。
拂浪堤垂柳,娇花鸟续吟。
连甍岂一拱,众干如千寻。
明非独材力,终藉栋梁深。
弥怀矜乐志,更惧戒盈心。
愧制劳居逸,方规十产金。

白话文翻译:

我凭栏眺望兰阁,眼前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
美丽的山峰笼罩在翠绿的雾气中,阳光照耀下,林间花蕊映出红色的光辉。
雕镂的丹霞映衬着锦绣的山岫,残雪点缀在斑驳的山峰上。
微风拂过,堤边的柳树轻轻垂下,娇嫩的花儿和鸟儿共同吟唱。
连绵的房屋并非只是一道拱门,林立的树干似千丈高。
明白自己并非仅凭个人的力量,而是依靠深厚的根基。
心中满怀乐观的志向,却又害怕内心的贪婪。
感到愧疚的是自己在安逸中消磨时光,应该像黄金般珍惜努力的成果。

注释:

字词注释:

  • 凭轩:靠在窗前或栏杆上。
  • :俯视、向下看。
  • 兰阁:指的是兰亭等美丽的建筑。
  • 绮峰:美丽的山峰。
  • 镂丹霞:雕刻的丹霞,形容山的美丽。
  • 拂浪:轻轻拂过水波。
  • 堤垂柳:河堤边的垂柳。
  • 连甍:重叠的屋顶。
  • 栋梁:房屋的主要支柱,比喻人才。

典故解析:

  • “明非独材力”:强调自身的能力并非唯一支撑,隐含对团队合作的重视。
  • “愧制劳居逸”:反映古人对安逸生活的自省,传统思想中的勤劳与节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名世民,后世称之为太宗。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倡导“贞观之治”,在位期间国家富强、百姓安乐。他的诗歌艺术成就非常高,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初春时节,表现了诗人于春日登楼眺望的情景,蕴含着对春景的赞美及内心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身处境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初春时节自然的美丽景色,同时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事业的深刻反思。开篇“凭轩俯兰阁”,已然设定了一个高远的视角,诗人站在高处,俯瞩着周围的美景,心情愉悦。接着描绘了山峰、树林、花鸟等自然景色,色彩丰富,生动而细腻,展现出春天的生机勃勃。后半部分,诗人转向内心的思考,表达了对自身能力的反思与谦卑,深知自己并非独立的力量,而是要依靠团队与社会的支持。他意识到,尽管内心充满理想与追求,但也需要警惕内心的贪婪和安逸。整首诗在欢快的春日气氛中,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显得格外深沉、耐人寻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凭轩俯兰阁,眺瞩散灵襟。
    诗人凭栏远眺,感受到的情绪开阔而自由。

  • 绮峰含翠雾,照日蕊红林。
    描绘了春日的山峰被雾气笼罩,阳光照射下的森林显得生机勃勃。

  • 镂丹霞锦岫,残素雪斑岑。
    用雕刻的美丽山岫与残雪相对比,形成了鲜明的春冬交替的景象。

  • 拂浪堤垂柳,娇花鸟续吟。
    自然与生命的和谐共生,展现了春天的生机。

  • 连甍岂一拱,众干如千寻。
    形象地描述了房屋与树木的宏伟,立体感强烈。

  • 明非独材力,终藉栋梁深。
    反映出对团队协作的理解,强调支持与依赖。

  • 弥怀矜乐志,更惧戒盈心。
    表达了内心志向的坚定与对贪婪的警惕。

  • 愧制劳居逸,方规十产金。
    最后自省于安逸生活中的愧疚,强调勤劳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身追求的反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兰阁:象征高雅与宁静的生活。
  • 翠雾:象征春天的生机与神秘。
  • 娇花鸟:象征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凭轩俯兰阁”是什么意思?

    • A. 站在窗前俯视兰亭
    • B. 坐在楼阁里
    • C. 走到兰阁
    • D. 随意游玩
  2. 诗中提到的“连甍岂一拱”表达了什么?

    • A. 房屋的数量和壮观
    • B. 房屋的狭小
    • C. 房屋的破败
    • D. 房屋的复杂
  3. 诗人对安逸生活的看法是?

    • A. 赞同
    • B. 愤怒
    • C. 愧疚
    • D. 无所谓

答案:

  1. A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李世民的这首诗更加注重内心感受与思考,而王之涣则更强调壮阔的自然景象和豪迈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史》
  • 《李世民与贞观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