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过界墙
作者: 刘秉忠 〔元代〕
原文展示:
地老天荒雪亦苍,车声轧轧转羊肠。
短衣蓬鬓沙陀路,一岁三番过界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穿越边界的情景,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艰辛。诗中提到的“地老天荒”说明了时间的漫长和艰难,而“车声轧轧转羊肠”则描绘了道路曲折的情形。最后一句则表达了诗人一年三次经过界墙的经历,暗示了生命中不断重复的旅程和经历。
注释:
- 地老天荒:形容时间的久远,地面老去,天空荒凉。
- 车声轧轧:车辆行驶时发出的清脆声响。
- 羊肠:形容道路狭窄、曲折,像羊肠小道一样。
- 短衣蓬鬓:短衣蓬松的头发,形象地描绘了旅人的疲惫和粗犷。
- 沙陀路:指的是沙陀地区的道路,可能是指北方某个荒凉的地方。
典故解析:
“过界墙”可以理解为对生活中种种限制和障碍的隐喻,诗人通过描写自己三次经过界墙的经历,反映了不断面对现实的无奈与坚持。界墙象征着人生中的各种边界和障碍,过界意味着挑战和超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秉忠,元代诗人,擅长写景抒情,作品多表现出对人生、自然的思考和感悟,风格朴实而深刻。
创作背景:这首诗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动荡与变迁,诗人可能身处战乱之中,旅行的艰辛与不易使他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坚韧。
诗歌鉴赏:
《过界墙》以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出一个旅人的艰辛与坚持,诗中通过景物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感受。开头两句“地老天荒雪亦苍”用宏大的时空背景,既展现了自然的苍凉,也暗示了时间的无情。接下来的“车声轧轧转羊肠”,则让人感受到旅途的艰难与孤独,视觉与听觉的结合使得画面更加生动。最后一句“一岁三番过界墙”,不仅表达了旅途的频繁,也折射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反思,像是在述说一种无奈但又必须面对的现实。整首诗语言简练却富有深意,情感真挚,令人回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地老天荒雪亦苍”:通过自然景象表现时间的悠久和生命的苍白。
- “车声轧轧转羊肠”:描绘旅途的艰难,营造出一种孤独而紧迫的氛围。
- “短衣蓬鬓沙陀路”:短衣和蓬松的头发暗示了旅人的疲惫,沙陀路则强调了行旅的不易。
- “一岁三番过界墙”:反复的过界经验反映了人生的循环和无奈。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如“车声轧轧”让声音生动形象。
- 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旅人面对自然和生活的无奈与坚持,体现了人们在不断追寻与挑战中所经历的艰辛与思考,是一种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 雪:象征冷漠与孤独,表现了环境的恶劣。
- 羊肠:暗示人生道路的艰辛与曲折。
- 短衣蓬鬓:象征旅人艰辛与疲惫的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车声轧轧”描绘了什么场景?
- a) 热闹的集市
- b) 旅途的艰难
- c) 舞会的欢愉
答案:b
-
“一岁三番过界墙”暗示了什么?
- a) 旅人每年都要过界
- b) 旅人生活的单调
- c) 旅人总是寻找新的地方
答案:a
-
诗中提到的“羊肠”是指什么?
- a) 宽阔的道路
- b) 曲折的小路
- c) 有名的景点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送别》
诗词对比: 刘秉忠的《过界墙》和王维的《送别》都展现了旅行的孤独与人生的艰难,但刘的作品更突出对生活的无奈,而王维则更多是对友人的思念与情感的寄托。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