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屯田通判永兴》
时间: 2025-01-27 03:59:5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杨屯田通判永兴 王禹偁 〔宋代〕
长安弃废比藩方,通理犹宜占省郎。 入洛才名齐二陆,有唐门户本三杨。 袖中丹桂家声在,道畔丰碑祖德光。 莫向公余寻故第,榛芜难认靖恭坊。
白话文翻译
长安被废弃如同边疆,但作为通判仍应占据省郎的位置。 你的才华可与陆机、陆云相比,你的家族源自唐朝的三杨。 袖中的丹桂象征着家族的声望,路旁的丰碑彰显着祖先的德行。 不要在公务之余去寻找旧居,那里的荒草已难以辨认靖恭坊。
注释
- 长安弃废比藩方:长安曾是帝都,现在被废弃,比喻为边疆。
- 通理犹宜占省郎:通判(官职)仍然应该占据省郎(高级官员)的位置。
- 入洛才名齐二陆:指杨屯田的才华可与陆机、陆云(西晋文学家)相比。
- 有唐门户本三杨:指杨屯田的家族源自唐朝的三杨(杨炎、杨国忠、杨贵妃)。
- 袖中丹桂家声在:丹桂象征着家族的声望和荣耀。
- 道畔丰碑祖德光:路旁的丰碑象征着祖先的德行和荣耀。
- 莫向公余寻故第:不要在公务之余去寻找旧居。
- 榛芜难认靖恭坊:旧居所在的靖恭坊已被荒草覆盖,难以辨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文风格清新自然,主张文学应反映现实,反对浮华。此诗是他在送别杨屯田通判永兴时所作,表达了对杨屯田的赞赏和对家族荣耀的怀念。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当时长安已不再是帝都,杨屯田被任命为永兴的通判。诗中既表达了对杨屯田才华的赞赏,也流露出对家族荣耀的怀念和对旧居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杨屯田的才华和家族荣耀的赞美,以及对旧居的怀念,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感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如“袖中丹桂”和“道畔丰碑”,形象地表达了家族的声望和祖先的德行。最后两句“莫向公余寻故第,榛芜难认靖恭坊”,则流露出对旧居的无奈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体现了王禹偁诗歌的典型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长安弃废比藩方:长安曾是帝都,现在被废弃,比喻为边疆,暗示了时代的变迁和帝都的衰落。
- 通理犹宜占省郎:通判(官职)仍然应该占据省郎(高级官员)的位置,表达了对杨屯田的赞赏和期望。
- 入洛才名齐二陆:指杨屯田的才华可与陆机、陆云(西晋文学家)相比,赞美其才华横溢。
- 有唐门户本三杨:指杨屯田的家族源自唐朝的三杨(杨炎、杨国忠、杨贵妃),强调其家族的荣耀。
- 袖中丹桂家声在:丹桂象征着家族的声望和荣耀,表达了对家族荣耀的怀念。
- 道畔丰碑祖德光:路旁的丰碑象征着祖先的德行和荣耀,强调了祖先的德行。
- 莫向公余寻故第:不要在公务之余去寻找旧居,暗示了旧居的荒废。
- 榛芜难认靖恭坊:旧居所在的靖恭坊已被荒草覆盖,难以辨认,表达了对旧居的无奈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长安弃废比藩方”,将长安的废弃比喻为边疆。
- 象征:如“袖中丹桂”和“道畔丰碑”,分别象征家族的声望和祖先的德行。
- 对仗:如“入洛才名齐二陆,有唐门户本三杨”,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杨屯田的才华和家族荣耀的赞美,以及对旧居的怀念,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感慨。诗中既表达了对杨屯田的赞赏,也流露出对家族荣耀的怀念和对旧居的无奈。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体现了王禹偁诗歌的典型风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安弃废:象征时代的变迁和帝都的衰落。
- 袖中丹桂:象征家族的声望和荣耀。
- 道畔丰碑:象征祖先的德行和荣耀。
- 榛芜难认:象征旧居的荒废和时光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二陆”指的是谁? A. 陆机、陆云 B. 陆游、陆羽 C. 陆逊、陆抗 D. 陆贾、陆绩
-
“袖中丹桂”象征什么? A. 家族的声望 B. 个人的才华 C. 国家的荣耀 D. 自然的美丽
-
诗中提到的“三杨”指的是谁? A. 杨炎、杨国忠、杨贵妃 B. 杨修、杨震、杨彪 C. 杨坚、杨广、杨素 D. 杨业、杨延昭、杨文广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禹偁的其他作品,如《村行》、《点绛唇》等,可以进一步了解其诗歌风格。
- 陆机、陆云的作品,如《文赋》、《洛神赋》等,可以了解“二陆”的文学成就。
诗词对比:
- 与王禹偁的其他送别诗相比,如《送董邵南序》,可以比较不同送别对象和情感表达的差异。
- 与陆机、陆云的作品相比,可以比较不同朝代和文学风格的差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王禹偁诗集》:收录了王禹偁的全部诗作,可以全面了解其诗歌创作。
- 《陆机陆云诗文集》:收录了陆机、陆云的诗文作品,可以了解“二陆”的文学成就。
- 《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了解宋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