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响应山过静林道中奉寄琳老》

时间: 2025-01-26 23:42:29

晓色开霜坂,饥乌啄麦畦。

山腰余雪瘦,天面冷云低。

寒意梅花北,禅心柏子西。

窗前借残月,照我度前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晓出响应山过静林道中奉寄琳老
作者:毛滂

晓色开霜坂,饥乌啄麦畦。
山腰余雪瘦,天面冷云低。
寒意梅花北,禅心柏子西。
窗前借残月,照我度前溪。

白话文翻译:

清晨的阳光照亮了霜冻的小坡,饥饿的乌鸦啄食着麦田。
山腰的雪已经稀薄,天空低垂着冷冷的云彩。
寒意从北方的梅花传来,禅意从西方的柏树飘荡。
我在窗前借着残月的光,照亮我走过的小溪。

注释:

  • 晓色:清晨的光色,象征着新的一天开始。
  • 霜坂:霜冻的小坡,描述了寒冷的早晨。
  • 饥乌:指饥饿的乌鸦,表现了自然界生物的生存状态。
  • 麦畦:麦田,农田的一个部分。
  • 寒意:寒冷的气息,感受到冬季的气候。
  • 梅花:梅花在寒冷中绽放,象征坚韧与高洁。
  • 柏子:指柏树,常用于禅宗中象征宁静。
  • 残月:弦月,夜晚的月亮已经变得微弱。
  • 度前溪:走过前面的溪流,寓意着旅途的艰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毛滂,字子华,号山人,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擅长词作,风格清新、自然。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常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晨,诗人经过山间的小路,目睹了初冬的景象,寄情于自然,同时寄托对好友琳老的思念。这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禅意。

诗歌鉴赏:

《晓出响应山过静林道中奉寄琳老》是毛滂的一首清新脱俗的自然诗,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描绘了清晨的山林景象。首句“晓色开霜坂”将清晨的阳光与霜冻的小坡结合,传达出一种清新与寒冷并存的感觉。紧接着的“饥乌啄麦畦”,以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自然界中生命的渴望和求生的本能。

诗中通过对山雪与低云的描写,进一步营造了一种寒冷的氛围,结合“寒意梅花北”,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丽,更暗示了坚韧与孤独。最后两句“窗前借残月,照我度前溪”,通过“残月”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生命旅途的思考。在这首诗中,毛滂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相结合,展现出诗人对生命与自然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晓色开霜坂:描绘清晨的光辉洒在霜冻的小坡,象征着新的一天开始,给人以希望。
  2. 饥乌啄麦畦:乌鸦因饥饿而啄食麦田,生动地表现了自然界的生存竞争。
  3. 山腰余雪瘦:山腰的雪已经稀薄,显示出严冬的逼近和自然的变化。
  4. 天面冷云低:天空中的云层低垂,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暗示着寒冷的气候。
  5. 寒意梅花北:梅花在寒冷中绽放,象征着高洁的品格与坚韧的生命力。
  6. 禅心柏子西:柏树带来的禅意,表现出宁静与内心的平和。
  7. 窗前借残月:借用微弱的月光,表现出孤独与思考。
  8. 照我度前溪:月光照亮前方的小溪,寓意着人生旅途的希望与方向。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寒意梅花北”,将寒意与梅花联系,生动形象。
  • 对仗:如“窗前借残月,照我度前溪”,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展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考,传达出对生命的热爱与对友人的思念。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与自然的和谐美妙结合,使人深思。

意象分析:

  • 晓色:象征新的开始与希望。
  • 霜坂:体现了严寒与自然的真实。
  • 梅花:高洁与坚韧的象征。
  • 残月:孤独与思考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写的季节是?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2. “寒意梅花北”中的“梅花”象征着什么?
    A. 温暖
    B. 高洁与坚韧
    C. 富贵
    D. 哀伤

  3. 诗中用来形容天空的词是?
    A. 明亮
    B. 低云
    C. 晴空
    D. 雨滴

答案

  1. D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毛滂的《晓出响应山过静林道中奉寄琳老》与王维的《鹿柴》均以自然景色为主题,但毛滂的诗更侧重于寒冷中的生命与思考,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的宁静与和谐。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诗人情怀与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毛滂诗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