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观放白鹰二首
作者: 李白
八月边风高,胡鹰白锦毛。
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
寒冬十二月,苍鹰八九毛。
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万里高。
白话文翻译
在八月的边塞,风高气爽,胡鹰展翅飞翔,白色的羽毛如锦缎般华美。它孤独地飞翔,像一片雪花,在百里之外仍能看到树上的秋毫。到了寒冬十二月,苍鹰的羽毛已少,只有八九根。我要告诉那些燕雀们,不要在这里喧闹,真正的高飞者自有其广阔的天空。
注释
- 边风:边境的风,指北方或西北地区的冷风。
- 胡鹰:指胡人地区的鹰,通常形容其强健和高大。
- 百里见秋毫:形容视力极其敏锐,可以在百里之外看到细小的东西。
- 燕雀:指小鸟,这里比喻平庸的普通人。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燕雀”和“云霄”之间的对比暗示了古代文人对志向高远的向往,常用燕雀来形容那些目光短浅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以其豪放飘逸、个性张扬的诗风著称。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李白的游历生涯中,受到边塞景色和鹰的形象启发,表现了他对自由和高远志向的向往。
诗歌鉴赏
《观放白鹰二首》通过描绘鹰的形象,展现了李白对自由精神和高远理想的追求。诗中鹰在高空中翱翔,象征着志向远大、追求卓越的人生理念。第一首通过鹰的孤飞,展现了秋天的高远与清冷,鸟儿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飞翔,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第二首则通过燕雀对比,强调了身处低谷的人不应轻言放弃,真正的翱翔者不受局限,勇于追寻梦想。这种对比不仅突显了诗人的个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鼓励人们追求卓越与自由。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八月边风高:描绘边塞八月的高远风景,暗示着清凉与开阔。
- 胡鹰白锦毛:以“胡鹰”及“白锦毛”形象化鹰的威武与美丽。
- 孤飞一片雪:形容鹰的飞翔孤独而优雅,像雪花般洁白。
- 百里见秋毫:强调鹰的锐利眼力,象征超凡的能力。
- 寒冬十二月:转折至冬季,鹰的景象则显得冷清。
- 苍鹰八九毛:指冬季鹰的羽毛稀少,暗示艰难与挑战。
- 寄言燕雀莫相啅:劝诫那些平庸的人不要打扰高飞者。
- 自有云霄万里高:自信地表达了追求高远的理想。
-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和对比等修辞手法。鹰的形象不仅是自然风景的描绘,更是对高远理想的象征。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李白对自由、孤独和追求卓越的深刻思考。通过对鹰的描绘,讽刺了平庸之辈的局限,鼓励人们在广阔的天空中追求自己的理想,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意象分析
- 白鹰:象征高洁、自由,代表追求理想与自由精神。
- 燕雀:象征平庸、局限,暗示那些不懂得追求目标的人。
- 秋毫:象征细微的观察力与能力,彰显鹰的非凡本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白的“白鹰”象征着什么? a) 自由与理想
b) 平庸与局限
c) 贫穷与困苦 -
“寄言燕雀莫相啅”这一句的意思是什么? a) 燕雀不应该喧闹
b) 燕雀应该学习鹰
c) 燕雀很美丽 -
诗中提到的“百里见秋毫”说明了什么? a) 鹰的视力非常敏锐
b) 鹰的飞行速度很快
c) 鹰在冬天很孤单
答案:
- a) 自由与理想
- a) 燕雀不应该喧闹
- a) 鹰的视力非常敏锐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词对比:
- 李白的《观放白鹰二首》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表达了高远理想与壮丽的自然景观,但李白更倾向于表达个人的孤独与自由,而王之涣则更多地关注于壮丽的景象与历史的积淀。
参考资料
- 《李白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