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
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白话文翻译:
我向南登上杜陵,北望五陵之间。
秋水映照着落日,流光消灭了远处的山峦。
注释:
- 杜陵: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是古代一个重要的墓地。
- 五陵:指古代帝王的陵墓,通常指的是汉朝的五个主要帝王陵墓。
- 秋水:指秋天的水,清澈明亮。
- 流光:指光线的流动,形容光影的变化。
- 灭:消失或消散的意思。
- 远山:远处的山峦。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杜陵”和“五陵”都是与历史人物和事件相关的地点,代表着古代皇帝的权威和历史的沧桑。诗人通过对这些地点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作品以豪放、奔放著称。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李白游历过程中,表达了他在自然中产生的感悟和对历史的思考。诗中的杜陵和五陵不仅是地理位置,也象征着历史的厚重与个人的孤独。
诗歌鉴赏:
《杜陵绝句》是一首短小精悍的五言绝句,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渗透出诗人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感悟。开头的“南登杜陵上”便引领读者进入诗人的视野,杜陵作为历史悠久的地方,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时间的流逝。接着“北望五陵间”则使得诗人眼前的景象更加宏伟,五陵的存在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帝王的荣耀。
“秋水明落日”一句,描绘出秋天河水的明亮与落日的余晖,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美好。最后一句“流光灭远山”则表达了光影变幻,时间的流逝是不可逆的,远山在光影的作用下似乎在渐渐消失,令人感到惆怅。整首诗在简洁的字句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哲理,体现了李白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南登杜陵上:表达诗人登高望远的情景,显示出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 北望五陵间:向北方眺望,展现历史的广阔,五陵代表着历史的厚重。
- 秋水明落日:描写秋天的水面如镜,映照着落日的光辉,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流光灭远山:光影在变幻中,远处的山似乎在消逝,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个人感受相结合,丰富了诗的意境。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思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反映了孤独与渺小的人生观。
意象分析:
- 杜陵:象征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深厚。
- 五陵:代表权力与荣耀,令人思考历史的变迁。
- 秋水:象征清澈、纯净,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
- 落日:象征生命的短暂与美好瞬间。
- 远山:代表时间的流逝与不可逆转的历史。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杜陵和五陵分别指什么? A. 古代帝王的陵墓
B. 两座山
C. 两条河流 -
诗中“流光灭远山”表达了什么? A. 光线太亮了
B. 时间在流逝
C. 山很远 -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描写自然之美
B. 对历史的感慨与思考
C. 描写个人生活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将进酒》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表现了对自然的向往与对人生的感悟,但李白更具豪放之气,而王之涣则更显沉稳与淡泊。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白传》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杜陵绝句》的意境与情感,并在互动学习中巩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