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皇恩 有赠》

时间: 2025-02-04 15:29:34

宝髻绾双螺,蹙金罗抹。

红袖珍珠臂?。

十三弦上,小小剥葱银甲。

阳关三叠遍、花十八。

雁行历历,莺声恰恰。

洗尽歌腔旧呕哑。

坐中狂客,不觉琉璃杯滑。

缠头莫惜与、金钗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感皇恩 有赠
作者: 王寂 〔元代〕

宝髻绾双螺,蹙金罗抹。
红袖珍珠臂。
十三弦上,小小剥葱银甲。
阳关三叠遍花十八。
雁行历历,莺声恰恰。
洗尽歌腔旧呕哑。
坐中狂客,不觉琉璃杯滑。
缠头莫惜与金钗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女子的装扮与妆容,头发盘成双螺髻,身着金色的罗裙,红袖上佩戴着珍珠手臂;在十三弦的乐器上,轻轻弹奏着,仿佛剥开了葱绿的银甲。阳关的曲调在花丛中反复回响,像雁阵在空中飞翔,黄莺的歌声也如同节拍般动听。歌声洗净了往日的沉闷,坐在旁边的狂客不觉间,酒杯滑落,似乎沉醉于这美妙的音乐中。即使是缠头的发饰,也不惜与金钗相互交错。

注释

  • 宝髻:指女子的发髻,形状如宝石般美丽。
  • 双螺:形容发髻的形状,像双螺一样。
  • 蹙金罗抹:形容金色罗裙的细致。
  • 十三弦:指古琴或其他弦乐器,象征音乐的优雅。
  • 阳关三叠:出自古曲《阳关三叠》,常用于送别,象征离愁别绪。
  • 雁行历历:指雁阵飞行的排列,形象生动。
  • 莺声恰恰:形容黄莺的歌声清脆动听。
  • 琉璃杯滑:指酒杯的滑落,象征醉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寂,元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咏物抒情见长。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蕴藉深情,注重音韵之美。

创作背景

《感皇恩 有赠》是一首以音乐、舞蹈为背景的抒情诗,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沉醉,反映出当时社会对文人雅士和女性美的欣赏。

诗歌鉴赏

《感皇恩 有赠》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女子的妆容与音乐的美好。诗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子的华丽装扮,尤其是“宝髻绾双螺,蹙金罗抹”,将女子的美丽展现得淋漓尽致。接着,作者转向音乐的描绘,“十三弦上,小小剥葱银甲”,这不仅传达了音乐的优雅,也传达了诗人对音乐的热爱与沉醉。

“阳关三叠遍花十八”这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音乐的悠扬与离愁。雁阵和莺声的描写则进一步丰富了诗的意境,营造出一种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氛围。最后一句“缠头莫惜与金钗插”则是对美好时光的珍惜,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洒脱。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展示了王寂高超的艺术才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宝髻绾双螺:形象地描绘女子的发髻,展现出精致的妆容。
  2. 蹙金罗抹:突出衣服的华丽,营造出一种高贵的气质。
  3. 红袖珍珠臂:表现女子的优雅与美丽,红袖象征着青春和活力。
  4. 十三弦上,小小剥葱银甲:音乐的优雅和细腻,传达出一种清新之感。
  5. 阳关三叠遍花十八:使用典故,营造出一种离愁的氛围。
  6. 雁行历历,莺声恰恰:生动的意象,表现出自然的美好。
  7. 洗尽歌腔旧呕哑:象征着对过去沉闷的洗净,展现出新的开始。
  8. 坐中狂客,不觉琉璃杯滑:表现出狂客在美好氛围中的沉醉。
  9. 缠头莫惜与金钗插:表达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宝髻绾双螺”比喻女子的发髻。
  • 对仗:整首诗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典故:引用“阳关三叠”增强文化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美丽女子和音乐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欢愉交织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宝髻:象征着美丽与高贵。
  • 红袖:青春的象征。
  • 十三弦:音乐与艺术的代表。
  • 阳关:离别与思念的象征。
  • 雁行:自然与和谐的体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宝髻绾双螺”中的“宝髻”指什么?

    • A. 一种首饰
    • B. 女子的发髻
    • C. 花朵
  2. 诗中提到的“阳关三叠”最初指的是什么?

    • A. 一首古曲
    • B. 一种乐器
    • C. 一种舞蹈
  3. 诗中“坐中狂客”指的是?

    • A. 疯狂的舞者
    • B. 沉醉的饮客
    • C. 观看的观众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钗头凤·世情薄》:李清照的作品,描写离愁别绪。
  • 《红楼梦·桃花扇》:描写女子之美与音乐的结合。

诗词对比

  • 王寂《感皇恩 有赠》李白《将进酒》:两者都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但王寂更注重细腻的情感描写,而李白则更加豪放洒脱。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王寂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