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日山中寄李处士
——杜荀鹤 〔唐代〕
吾辈道何穷,寒山细雨中。
儿童书懒读,果栗树将空。
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
升平犹可用,应不废为公。
白话文翻译
我们这一代人何以穷困潦倒呢?就在这寒冷的山中淅淅沥沥的细雨里。孩子们懒于读书,果树和栗树上的果实也快要空了。讨论的言论关系到国家事务,所写的诗文见证了国家的风貌。即使在这样的平和时代,仍然可以有所作为,应该不忘为公众服务。
注释
字词注释
- 穷:指穷困、穷尽。
- 寒山:指寒冷的山,象征着艰苦环境。
- 细雨:细小的雨,常用以表现凄凉的气氛。
- 儿童:指年轻的孩子。
- 懒读:懒于读书,形容不愿意学习。
- 果栗:果树与栗树。
- 升平:指国家平安、安定的状态。
- 为公:为公众,指为社会、国家服务。
典故解析
- “升平犹可用”:可与王维的《送别》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相对比,表达在安定的时代应当有所作为的思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荀鹤,唐代诗人,字子美,号山人。他生活在盛唐时期,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安定交替之际,诗人通过描绘山中秋日的景象,表达对时事的思考与对后辈学习的关切。
诗歌鉴赏
《秋日山中寄李处士》是一首感怀之作,虽表面看似描绘自然景观,实则蕴含了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诗中开篇以“吾辈道何穷”引入,直面当代人所面临的困境,表现出一种无奈感和对未来的思索。寒山细雨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凄凉的氛围,暗示生活的艰苦。
接下来,诗人提到“儿童书懒读”,不仅是对年轻一代的批评,也反映出社会教育的缺失,令人担忧。果栗树将空,暗示着丰收的希望即将消失,传达出对未来的忧虑。随后,诗人提到“言论关时务”,强调了言论与国家事务的紧密联系,表明了知识分子在动荡时代应承担的责任。
最后一句“升平犹可用,应不废为公”则是对未来的展望,尽管面临困境,但仍然不能放弃为社会服务的使命。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使整首诗充满了希望与力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吾辈道何穷:感叹世代之间的困境。
- 寒山细雨中:反映环境的严酷,象征人生的艰辛。
- 儿童书懒读:直指教育问题,体现对后代的担忧。
- 果栗树将空:暗示希望的消逝。
- 言论关时务:指出言论对政治的影响。
- 篇章见国风:强调文学对国风的展现。
- 升平犹可用:在安定的环境中仍需努力。
- 应不废为公:呼吁不应忘记社会责任。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儿童书懒读,果栗树将空”,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寒山与细雨象征生活的艰辛。
- 排比:将责任与使命进行排比,增强语气。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现实的深刻描写,表达了对后代教育的忧虑与对社会责任的呼唤,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山:象征艰难困苦的环境。
- 细雨:代表生活的无奈与凄凉。
- 儿童:象征未来与希望。
- 果栗:寓意希望与收获。
- 升平:象征国家的安定与繁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儿童书懒读”主要反映了什么问题?
A. 教育缺失
B. 孩子们不喜欢读书
C. 学校的影响 -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对自然的描绘
B. 对社会的责任
C. 对个人的追求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山中秋日的景象,蕴含哲理。
- 孟浩然《过故人庄》:表达对生活的思考与友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两者都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但杜甫更关注国家的忧患,而杜荀鹤则更强调个人的责任与教育的重视。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杜荀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