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

时间: 2025-01-11 05:20:32

瘦碧两三茎,萧萧雨又晴。

江湖未归客,不忍听秋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薦 石延年 〔宋代〕 瘦碧两三茎,萧萧雨又晴。 江湖未归客,不忍听秋声。

白话文翻译: 几根细瘦的碧草,在雨后晴天中摇曳。 漂泊江湖的游子,不忍心聆听秋天的声音。

注释:

  • 瘦碧:形容草木细瘦而呈碧绿色。
  • 萧萧:形容风雨声。
  • 江湖未归客:指漂泊在外的游子。
  • 不忍听秋声:秋天常被视为萧瑟、凄凉的季节,游子听到秋声,触动思乡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石延年,字曼卿,宋代诗人,其诗风格清新,多抒发个人情感和对自然景物的感慨。此诗可能作于诗人漂泊在外,感受到秋天的萧瑟,触发了对家乡的思念。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象,通过“瘦碧两三茎”和“萧萧雨又晴”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诗人以“江湖未归客”自喻,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漂泊生活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深切思念。首句“瘦碧两三茎”通过细瘦的碧草形象,传达了秋天的萧瑟和生命的脆弱。次句“萧萧雨又晴”则进一步以风雨的变幻,象征游子心情的起伏。后两句“江湖未归客,不忍听秋声”直抒胸臆,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漂泊生活的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瘦碧两三茎”:通过“瘦碧”形容草木,传达了秋天的萧瑟和生命的脆弱。
  • “萧萧雨又晴”:以风雨的变幻,象征游子心情的起伏。
  • “江湖未归客”:自喻为漂泊在外的游子,表达了身份和处境。
  • “不忍听秋声”:秋天常被视为萧瑟、凄凉的季节,游子听到秋声,触动思乡之情。

修辞手法:

  • 拟人:“瘦碧”形容草木,赋予其人的特质,增强了形象感。
  • 象征:风雨的变幻象征游子心情的起伏,秋声象征凄凉和思乡。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漂泊生活的无奈。通过秋天的景象和风雨的变幻,诗人抒发了内心的情感。

意象分析:

  • 瘦碧:形容草木细瘦而呈碧绿色,传达了秋天的萧瑟和生命的脆弱。
  • 萧萧雨又晴:风雨的变幻,象征游子心情的起伏。
  • 秋声:秋天常被视为萧瑟、凄凉的季节,游子听到秋声,触动思乡之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瘦碧”形容的是什么? A. 草木 B. 天空 C. 水面 D. 山峰
  2. “萧萧雨又晴”中的“萧萧”形容的是什么? A. 风声 B. 雨声 C. 雷声 D. 鸟声
  3. 诗中的“江湖未归客”指的是什么? A. 旅行者 B. 游子 C. 商人 D. 官员
  4. “不忍听秋声”表达了游子的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愤怒 C. 思念 D. 恐惧

答案:1. A 2. B 3. B 4.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同样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秋天的景象,表达了隐逸生活的宁静和超脱。

诗词对比:

  • 石延年《薦》与杜甫《登高》:两者都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但石延年的诗更侧重于秋天的萧瑟和生命的脆弱,而杜甫的诗则更侧重于对社会现实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石延年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唐诗三百首》:收录了杜甫的《登高》,可以进行对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