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

时间: 2025-01-11 09:07:22

高卧只消云半间,随缘栽果与猿攀。

不将此手遮西日,安用吾文移北山。

双燕来时春晻霭,一牛耕处月宽闲。

溪居已息机心久,莫遣惊鸥去不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卧只消云半间,
随缘栽果与猿攀。
不将此手遮西日,
安用吾文移北山。
双燕来时春晻霭,
一牛耕处月宽闲。
溪居已息机心久,
莫遣惊鸥去不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悠闲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人只需要在云端的半截地方静卧,随缘地种植果树,与猿猴攀援而上。他不想用双手遮挡西边的日落,也不打算用自己的文笔去改变北山的景色。双燕在春天来临时飞来,春日的朦胧云霭中,一头牛在月光下悠闲地耕作。诗人在溪边居住,早已放下了世俗的纷扰,不要让惊起的鸥鸟再也不回来。

注释

  • 高卧:在高处卧着,指诗人对悠闲生活的向往。
  • 只消:只需要。
  • 随缘栽果:随意地种植果树,体现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
  • 猿攀:与猿猴一起攀爬,寓意与自然融为一体。
  • 不将此手遮西日:不想用手遮挡西边的日落,表现对自然的接纳。
  • 安用吾文移北山:没有必要用自己的文章去改变北山的景致,强调诗人对自我表达的淡然。
  • 双燕:指春天归来的燕子,象征春天的到来和生机。
  • 月宽闲:月光下的景象显得宽阔而宁静。
  • 溪居:在溪边居住,表现诗人隐居的生活。
  • 惊鸥:惊动的鸥鸟,象征着对自由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岳,宋代诗人,字子美,号云阳,生于北宋时期,主要活跃于南宋。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达对隐逸生活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诗人隐居山水之间的生活状态,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世俗纷扰的超脱。

诗歌鉴赏

《山行》是一首充满自然气息的诗,诗人通过简洁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他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爱。诗的开头以“高卧只消云半间”引入,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仿佛诗人正高卧于青山之中,享受着宁静的生活。紧接着,诗人提到“随缘栽果与猿攀”,表现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态度,既种植果树,又与猿猴嬉戏,显示了生活的随意与乐趣。

“不将此手遮西日,安用吾文移北山”,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接受与包容,他不在意日落的美景,亦不想通过文字去改变山的模样,反映出一种超然的态度。接下来的描写,双燕的归来和牛耕的悠闲,进一步强调了生活的安静与富足。

最后两句“溪居已息机心久,莫遣惊鸥去不还”,诗人已在溪边隐居很久,内心宁静,不希望惊动飞翔的鸥鸟。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物的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表现了对世俗的超脱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高卧只消云半间:诗人只需要在半间云雾中高卧,表现出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
  2. 随缘栽果与猿攀:随意种植果树,和猿猴一起玩耍,体现与自然的和谐。
  3. 不将此手遮西日:不去遮挡西边的日落,表现对自然之美的自然而然的接受。
  4. 安用吾文移北山:没有必要用诗文去改变北山的风景,体现诗人对自我表达的淡然。
  5. 双燕来时春晻霭:春天的双燕飞来,给人以生机和希望的感觉。
  6. 一牛耕处月宽闲:牛在月光下耕作,显得宁静而舒适。
  7. 溪居已息机心久:在溪边的居所,诗人已久放下纷扰,内心平静。
  8. 莫遣惊鸥去不还:不希望惊动飞翔的鸥鸟,象征对自由生活的珍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与自然的和谐比作猿猴的攀爬,生动形象。
  • 对仗:如“高卧”与“随缘”,形成对称,增强语势。
  • 拟人:将燕子与自然联系,赋予其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以及对世俗纷扰的超脱和淡然。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宁静与自由。
  • :代表自然的和谐与生机。
  • 西日: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双燕:象征春天的到来与生机。
  • :代表宁静与悠闲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用“高卧只消云半间”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 A. 忙碌
    • B. 悠闲
    • C. 忧愁
  2. “不将此手遮西日”中的“西日”象征什么?

    • A. 时间
    • B. 成就
    • C. 财富
  3. 诗中提到的“双燕”象征着什么?

    • A. 失落
    • B. 生机
    • C. 争斗

答案

  1. B. 悠闲
  2. A. 时间
  3. B. 生机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山中问答》 赵师秀

诗词对比

  • 《山行》与《静夜思》:两者都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追求,但《山行》更强调隐逸生活的安宁,而《静夜思》则更多表现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