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催归亦是大饶唇,自不能归底劝人。
行止在人终莫劝,只应劝得合归春。
白话文翻译:
催促人们回归的言辞也显得十分烦琐,劝说别人归去的理由却是力不从心。人的行踪在于自己,不必过多劝说,只需劝他们顺应春天的到来而归。
注释:
- 催归:催促回归。
- 大饶唇:多嘴,指话多。
- 底:这里表示“何”,用于问句中。
- 合归春:顺应春天的到来而归去。
典故解析:
本诗虽无直接的典故,但“春”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象征着生机与希望,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暗示人们应该抓住时机,回归自然与生活的本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著,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活跃于南宋时期,作品多以描写自然和人情为主,风格清新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杜鹃二首》创作于作者对时势的感悟与个人生活的思考中,反映了在春天来临之际,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归属感的思考。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对“催归”的探讨,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表达了一种对生活的反思与对春天的向往。诗句开篇以“催归”引出,似乎在批判那些空洞而无意义的劝说,揭示出个体在面对自然时的无奈与局限感。接着,诗人强调行止在于个人的选择,体现出一种尊重个体意志的态度。最后一句“只应劝得合归春”则是将目光引向希望,通过春天的象征,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暗示归属不仅是物理上的回归,更是心灵上的安顿。整首诗在反思与期待中,展现了深厚的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 第一句“催归亦是大饶唇”:诗人把催促他人归来的言辞比作多嘴,表达了这种劝说的无效与烦琐。
- 第二句“自不能归底劝人”:劝说他人归去的理由自己也无法实现,表现了一种无奈感。
- 第三句“行止在人终莫劝”:强调归属与行动是个人的选择,劝说无用。
- 第四句“只应劝得合归春”:最终的劝告应是顺应自然,归于春天的生机。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催归”的行为比喻为“多嘴”,形象生动。
- 对仗:全诗语言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春天赋予了归属感,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探讨劝说与归属,反映了个体在自然与社会中的关系,强调个人的选择与内心的归属,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对春天的向往。
意象分析:
- 春:象征生命的复苏与希望,意味着回归自然与生命的本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催归”指的是什么? A. 劝人回家
B. 劝人去旅行
C. 劝人学习 -
本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A. 个人的选择与归属
B. 劝说的无效性
C. 春天的美好 -
诗中提到的“合归春”意指什么? A. 适应春天
B. 回到家乡
C. 回到过去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对比李白《静夜思》中的思乡情和陈著《杜鹃二首》中对归属的思考,二者都表现了人的内心情感,但李白更偏重于对故乡的思念,而陈著则更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的美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