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桃源(游湖)》

时间: 2025-01-10 23:22:19

西湖避暑棹扁舟。

忘机狎白鸥。

荷香十里供瀛洲。

山光翠欲流。

歌浩浩,思悠悠。

诗成兴未休。

清风明月解相留。

琴声万籁幽。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宴桃源(游湖) 曹冠 〔宋代〕 西湖避暑棹扁舟。忘机狎白鸥。荷香十里供瀛洲。山光翠欲流。歌浩浩,思悠悠。诗成兴未休。清风明月解相留。琴声万籁幽。

白话文翻译:

在西湖避暑时,我划着小船,忘却了世俗的机巧,与白鸥亲近。荷花的香气弥漫十里,仿佛是仙境瀛洲的供养。山色翠绿得仿佛要流动起来。歌声浩荡,思绪悠长。诗写成了,兴致还未尽。清风和明月似乎懂得挽留,琴声在万籁俱寂中显得格外幽深。

注释:

  • 棹扁舟:划着小船。
  • 忘机:忘却世俗的机巧,指心境超脱。
  • 狎白鸥:与白鸥亲近,比喻与自然和谐相处。
  • 瀛洲:传说中的仙山,这里比喻西湖的美景。
  • 山光翠欲流:形容山色翠绿得仿佛要流动起来。
  • 歌浩浩,思悠悠:歌声浩荡,思绪悠长。
  • 清风明月解相留:清风和明月似乎懂得挽留,指自然美景的吸引力。
  • 琴声万籁幽:琴声在万籁俱寂中显得格外幽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冠,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以看出他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超脱世俗的情怀。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西湖避暑时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当时社会相对安定,文人雅士多有闲暇游历山水,享受自然之美。曹冠在西湖避暑时,被周围的自然景色所吸引,遂作此诗,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西湖避暑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内心感受,展现了作者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诗中“忘机狎白鸥”一句,表达了作者忘却世俗纷扰,与自然亲近的超脱心境。“荷香十里供瀛洲”和“山光翠欲流”则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了西湖的美景,给人以视觉和嗅觉上的享受。后几句通过歌声、思绪、清风、明月和琴声的描写,进一步营造了一种宁静幽远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中的美景之中,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湖避暑棹扁舟”:开篇点明地点和活动,西湖避暑,划着小船。
  • “忘机狎白鸥”:表达了作者忘却世俗机巧,与白鸥亲近的心境。
  • “荷香十里供瀛洲”:通过荷香的意象,比喻西湖美景如仙境瀛洲。
  • “山光翠欲流”:形容山色翠绿得仿佛要流动起来,生动形象。
  • “歌浩浩,思悠悠”:歌声浩荡,思绪悠长,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
  • “诗成兴未休”:诗写成了,但兴致还未尽,表达了作者创作的愉悦。
  • “清风明月解相留”:清风和明月似乎懂得挽留,指自然美景的吸引力。
  • “琴声万籁幽”:琴声在万籁俱寂中显得格外幽深,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荷香十里供瀛洲”中,将西湖美景比喻为仙境瀛洲。
  • 拟人:“清风明月解相留”中,赋予清风和明月以人的情感,懂得挽留。
  • 对仗:“歌浩浩,思悠悠”中,歌声和思绪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作者在西湖避暑时的超脱心境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内心感受,展现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体现了作者对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荷香:象征着西湖的美景和清新气息。
  • 山光:形容山色翠绿,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 清风明月:象征着宁静和超脱,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
  • 琴声:在万籁俱寂中显得格外幽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忘机狎白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A. 对世俗的厌倦 B. 对自然的亲近 C. 对超脱的向往 D. 对美景的赞美

  2. “荷香十里供瀛洲”中的“瀛洲”比喻什么? A. 西湖 B. 仙境 C. 荷塘 D. 山光

  3. 诗中“山光翠欲流”形容了什么? A. 山色翠绿 B. 山光流动 C. 山色欲滴 D. 山光欲流

答案: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西湖美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 杨万里《小池》:通过描绘小池边的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超脱世俗的情怀。

诗词对比:

  •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与曹冠《宴桃源(游湖)》:两首诗都描绘了西湖的美景,但苏轼的诗更多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生活的感悟,而曹冠的诗则更多表达了对超脱世俗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
  • 《宋代诗词鉴赏辞典》